


二十年前如果一位大學畢業生想要進入文化的領域工作,很有可能最後就是到政府部門。但是現在如果想要進入文化創意產業,在中國機會俯拾皆是,中國文創產業同樣求才若渴。其實很多想要進入中國文創產業的企業,沒有在這個市場經營的相關知識。其實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他們選擇到哪裡經營之後,他們就必須投入資源來驗證這個選擇究竟正不正確。這也就是現在進入中國的企業要思考的問題了,他們到了那裡,究竟要從哪裡起步?他們面對與香港、台灣非常不同的中國環境又是什麼樣的情況?在先進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從1940年代就開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電影以及相關的文化產業飛速成長,而且是跨國性的成就。所以他們經營了非常多的投資,與中國相比而言,在技術與內容方面也領先非常多。大家也可以想見在西方國家剛開始發展這些產業的時候,中國當時還是由毛主席來領導,所以所謂的文化就是教育。
中國在發展自己的文創產業,究竟要怎樣才能更快迎頭趕上其他國家的進度呢?我發現現在在中國他們還是有一個以工業化、製造業的思考模式來發展文化產業,雖然製造業跟文化產業間有很多不同,可是似乎有很多人還是認為可以把製造業的成功模式,套用在文化產業上一樣行的通。所以中國在整個創新或是文創產業發展的歷程上面跟其他國家很不一樣,其原因我待會再詳細解釋。在投影片上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文創產業創新的發展歷程,從最底下的標準化生產,一直到最上面的創意群體。其實台灣的企業在這六個階段的發展上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等一下再跟大家細談。

我們講到中國,最容易想到的一句話就是中國製造。這象徵中國經濟這幾年來很成功,那麼在文化產業上面也有同樣類似的情形。很多公司把製作移到了中國的市場,因為在這裡成本比較低,而且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技術人員,能夠來執行這些內容的生產。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中國看到文化創意產業也是有很多外包、OEM的廠商。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發展模式,可是這個發展模式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不受限於此而能夠繼續突破。例如1990年代許多的香港企業移入了珠江三角洲地區,開始進行標準化生產的模式。可是他們從此就陷在這個模式裡面,反而是台灣的廠商馬上用另一個模式去迎頭趕上、超越他們的進度。
現在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的南韓、台灣、美國,或是日本的廠商,提供設計的概念,讓中國這裡的人員來做執行跟實際的製作。這結果就是中國大陸的廠商並沒有得到一些智慧財產上面的提升,而且在研發的動能上面也沒有成長。一家企業陷入剛剛的這個模式之後,可能就會想著要趕快突破,要能推出自製的內容。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可能就是從摹仿開始做起,其實摹仿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但是用摹仿的模式同樣也要小心,很有可能陷入這個摹仿的模式裡面沒有辦法突破,變成只是一味拷貝別人的東西了。在摹仿的這個模式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改編在地化的做法,有一些很成功,有一些看起來就是便宜行事的作品了,這不是一個最理想的發展模式,可是是很多國家必經的階段。我覺得中國現在也漸漸的在超越這個階段了。

中國其實也非常了解自己所面對的挑戰,所以也苦思如何提出更多原創性的作品,現在看到的發展階段就是很多的協同合作。中國政府也讓其他的外國及亞洲企業更容易進入中國,這些企業進入中國後帶來新的想法、新的技術、新的工作流程,都能夠改變中國本地企業在這一方面的工作程序與方法。所以現在在電影業可以看到有很多國外跟中國當地的製作公司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這個模式裡面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國外企業跟中國本地企業之間的分工究竟平不平均,是不是還是一樣國外企業提供思想及創意的內容,可是卻讓中國企業完全負責實際的製作跟生產。雖然有這樣子的前例,不過我覺得這種情況也在改變了。比如說我就曾經到上海徐家匯,造訪當地夢工廠的一個基地,這個基地就邀請很多夢工廠的人員來,建立一個全新的製作團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發展文創產業的這一塊,真的是非常重視,他們了解到必須要趕快向現代文化來靠攏,並且讓自己的文創產業愈來愈有競爭力。在中國大家常常講要走出去、要發展軟實力。究竟要怎麼樣發展出中國的軟實力,這就是個很重要的課題了。其實我覺得他們在所謂中國的文創產業真正的市場上面著墨還不夠,中國文創產業真正的市場就是東亞地區。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南韓的藝術娛樂或是日本的動漫文化等等,對中國的市場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雖然說中國希望自己的文創產業可以國際化,能夠與美國相抗衡,可是其實這不太容易。以現階段來說中國必須意識到他們創造出來的這些文創內容與服務,最好的市場就是在東亞、在亞洲,而且要好好經營這塊市場。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台灣跟香港的企業就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了,我自己就親身體驗在中國大陸有很多的台灣和香港企業,進入了這個市場以後促成了很多知識的交換,與專家意見的成長。其實在中國大陸我們也可以看到,如果他的老闆是台灣或是香港的廠商,反而可以有更好更融洽的合作與激盪。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身為台灣、香港、日本或是南韓的廠商,到中國去其實有一點尋根的意義在,能夠更了解更古老的文明文化傳統。

另外接下來下一個發展階段:群集化,也就是中國現在如雨後春筍冒出來的文化創意基地或是園區。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中國的發展模式,也就是把一塊地區保留下來,在裡面投注大量的資源,建立許多的育成中心、文創村、文創園區等等,來做文創產業的發展提升。可是這些園區究竟能不能永續發展呢?其實這些基地與園區有幾個非常成功的案例,例如北京的798和上海的田子坊,就是倚靠消費市場經營的非常成功。可是也有一些非常失敗的案例,未來這些失敗的園區究竟該何去何從?
最後一個發展模式就是創意社群。現在根據中國官方的統計,中國的文化產業所雇用的員工佔整體市場的1.6%。這聽起來算是蠻少的,不過這是官方統計的數字。文創產業在中國的GDP貢獻度則是2.5%,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GDP貢獻度比較高,大約是超過10%。可是我們看到的這些官方報告、藍皮書等等,其實都只是可以計算的具體產品,無法計算非實體的產品。我覺得中國未來十年最令人興奮的發展、也是最大的轉變,就是在網路的世界。現在中國大陸的網民超過五億人;另外中國大陸社群媒體的使用者也超過兩億人;有十億人使用手機,這些這麼多的數字、這麼多的人,其實他們都不斷回饋、貢獻到文創產業的發展,在製作影片、製作自己的動畫等等。這些人的貢獻其實無法計算,但是這是跟十年前很不一樣的,現在才有的文創貢獻跟產業發展。

另外中國大陸有非常大的山寨社群,就是主要在中國南部有一些製造商,他們透過反向工程的方式就能夠以很便宜的方式製造先進的主機。其實對於山寨的現象,大家的評價是好壞參半,年輕人可能很喜歡,專家就會覺得是不好的現象。在山寨的群體我們看到非常開放的知識共享,而且也有不斷的原型出現。所以在這些社群裡面,觀念想法的發展非常快速,在官方所建立的社群裡面,其實大家在知識共享上面是沒有什麼作為的,因為坐在我旁邊的這個人就是我的競爭者。在山寨社群裡面因為他們不完全違法,反而在知識共享上面更公開。這樣子的模式我覺得很接近矽谷的模式,在矽谷他的精神就是大家要不斷的分享、不斷的移動,去創造更多的綜效。我覺得未來這一類社群的發展其實非常有趣、值得觀察。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中國在文創產業方面的發展現在是活力十足、未來是指日可待。雖然有些地區在這方面的發展還是限制多多,還是有很多非常開放的地方,也為台灣很多的企業及廠商帶來很多的機會,能夠進入這個市場貢獻自己獨特的技能且參與其中的發展,謝謝大家!

問:剛才您提到山寨現象,好多創新技術的演進,都是透過一步一步總結前人的基礎,先進行摹仿,再進行進一步的創新,可能所謂的山寨被理解成是一踵漸進的創新,這問題請問您怎麼看?謝謝!
答: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事實上我認為很多的山寨群體,確實已經在往比較合法化、正式的建置來移動了。其實很多的山寨群體裡面的專家可能一開始接觸山寨的做法變得非常成功,之後他們就會想要合法化。 比如說現在在上海有一些特別的空間,很多山寨群體的專家、駭客之類的人物會聚集在一起,分享他們在科技上面的成就與發現。其實很多當地的政府,像深圳政府,就會有點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像這樣的山寨聚會。可是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企業,他們可能一開始就是像這樣子比較不合法的開始,變成成功了以後他們就會愈來愈接近市場,會想要了解智慧財產權如何鞏固企業未來的商機跟發展。所以我們可以預期愈來愈多山寨公司或企業,他們也會往合法化、比較正式的企業經營方向走。

問:您剛才提到中國國產劇有一部叫好想好想談戀愛,與慾望城市的關係,我想請問的是您是否認為這種像很多的電視節目、綜藝節目,您剛才提到的公式,您是否認為這種公式的使用也是山寨的行為?第二個問題:您對類似的文化產品後續健康的發展有什麼建議?
答:關於第一個問題,其實在中國大陸演藝作品的內容跟製作是有一些限制的,所以有些電視節目他們在思考內容規劃的時候,就要因為這個限制而有所不同的做法。幾年前我在中國就研究過所謂電視的形式,他們在電視劇或是電視節目的形式或公式。在當時訪問了央視的開心詞典這個節目的製作人,這個節目基本上就是一個答題賺奬金的節目,遵循著國外的公式,我就問製作人他們是不是摹仿國外的節目,他們都說這不是摹仿,只是受到這些節目的影響。我們如果拿一個現成的概念改編、重新製作,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可是如果徹頭徹尾全部保存,就不見得是一個很好的創意做法了。在西方的這些電視電影製作其實大家都會非常尊重彼此的智慧財產權,當然也是會有爭議的時候,例如說survivors或是big brother都是實境節目,兩個節目製作公司就曾經上法庭來爭奪到底誰才是概念的原創者。我覺得中國大陸的電視頻道實在太多了,每個頻道都要找尋想法與靈感,大家就是把想法跟靈感拿到自己的地區做在地化,然後就推出了一個節目,湖南、湖北、廣東,都是用同樣的概念來做在地化的製作。其實十五年前電視產業還沒有這些所謂的公式,到1990年代才出現這些公式。現在有這麼多的公式大家可以互相複製,就出現了一個世界性的國際組織,來管理不同電視公式之間的交易以及授權。現在大家打開電視看到的節目,大概有50%都是運用不同的公式來製作的。透過這些公式做不同國家、不同版本的授權來做電視節目的製作。
本文完
以上圖文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紀錄/gtc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