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演講七:藝術學做為一種學科的國際發展現狀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丁寧副院長:

在中國,問學生為何來唸美術史論?是因為考不上國畫系、油畫系。藝術院校與綜合大學入學分數差別很大,普遍來講學生學科程度不佳。在歐美沒有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實踐類博士就很像文藝復興時,匠人會加入行會以抬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北京大學沒有實踐類博士,但是我在幫很多其他學校審論文時,發現許多值得擔憂之處。實踐類博士就是史論加實踐,跟MFA有沒有區別?講座不等於課程,可以開拓眼界,但不 能作為 博士課程。博士班課程是否有檢討與監管機制?

 

實踐類博士不能作為降低標準的託辭,包括論文的學術規範問題。論文主題要慎選,不要作重複性勞動,你論文主題探索價值在哪裡?畫畫的人常常輕慢學術,內地的學校同樣對於英文門檻有爭議,我的主張是:要當博士就要學外文。海外很多孔子學院,教外國人講中文,但是很多到一定程度就學不下去了。他要學的是除了語言之外的文化內涵,你的創作要藉由世界可以了解的語言介紹給外國人。

 

寧波和佛羅倫斯是姊妹市,佛羅倫斯送了一個大衛雕像給寧波,結果寧波回送了一對文、武官的雕像。這就是缺乏內涵。語言一方面幫助創作者吸納,一方面幫助傳達。文藝復興時有所謂的universal man,無所不能的人。挪威有一座橋,是完全仿照達芬奇的設計,放大以後蓋成的,非常特別。中國也有所謂至者,是古代對人格的要求,在皇帝內經中也有提到。其實即使是研究中國美術,也有很多西夏文、契丹文、滿文、蒙古文應該要學會,那比英文更難。語言不好,研究就打折扣。

 

有沒有所謂博士水平的畫?在作品當中若體現不出來,如何在論文當中體現?目前由於多為現任大學教師來唸實踐類博士,問題尚不明顯,等到都是年輕的碩士應屆畢業生來考博班時,問題就會浮現。

 

◆演講八:台灣師範大學創作實踐類博士生課程與教學現狀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楊永源系主任:

這次研討會是頂尖大學計畫中,我所提出的計畫。繼2005年於中央美院召開兩岸實踐類博士研討會之後,經過這麼多年實行,希望邀請各大學老師齊聚於此,一起討論學習東亞地區各國實踐類博士班運作之經驗,作為未來修正改進的參考方向。原來在中國美院,後來到中央美院的潘公凱院長,提出學者型畫家的概念,希望結合創作與系統表達。但是後來發現一些問題,有些學生本來作品做的很好,進來以後反而做不好。韓國近年來則是將PhD改為DA

 

師大原來是以創作博士班名義向教育部申請設立,卻不通過。因此改為創作理論博士班,才核准通過。在英國過去純理論博士要寫8萬字論文,現在可以寫4萬字即可;創作理論原本要6萬字,現在甚至1萬字即可,當然必須非常原創。澳洲學制就更寬鬆。最近台師大接受教育部委託,研究修訂藝術教育法。其中討論到藝術大學是否由原教育部轄下,改為文化部管轄。經調查後藝術大學本身並無意願。

 

圓桌討論

 

毛建波:開刀的醫生是否不 能拿 博士學位?只有研究醫學的學者才能拿?

 

荒井經:各校必修學分為何那麼多?不如由老師指定學生應該去學什麼。東京藝大的必修幾乎是零。其實中文對我們日本來說也是外語,不知道北京大學對外語的要求是入學考還是畢業前需達到?2006開放~2012也已經將有200名博士進入社會,究竟是不是有好的影響,應該要做嚴密調查,這也是一個試驗。我有一個理想,成立發表論文的學會,專門讓實技型理論博士來參加。因為目前各校不易比較,若能成立跨校平台,可以讓研究者本人了解自己不足。

 

陳淑華:要達到純理論的博士論文標準真的很難,學生常跟我說:為何理論組只要專心做好理論即可,實踐類卻必須要兼顧理論和實踐?

 

丁寧:我們學校的學生是如果在畢業前接到外國研討會的邀請,學校會全額補助。答辯前要有兩篇以上論文發表在核心刊物。

 

毛建波:藝術類的核心刊物幾乎沒有。

 

……

 

討論未完,不過也沒有續篇了,因為時候已不早,我還有修 黃 老師的課,只能先行離席。這次算是蠻難得的機會,聽完對於各國的實踐類博士課程有了概略的認識。制訂課程與畢業門檻是非常重要的,的確需要多方考量與討論。對於畢業有嚴謹的規定與辦法是應該的,假使大開方便之門,過量畢業生超出市場需求,反造成新的就業問題;不過如果大家都畢不了業,可能也不完全是學生的問題,系方與師生應該一起去商討、研究如何解決困境,才能營造學校與學生雙贏局面。

 

 

全文完

以上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紀錄/gtctc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tctcc 的頭像
    gtctcc

    我的戰鬥人生

    gtct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