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展/Taipei World Design Expo'11
這名稱也太嚇唬人了吧!
不過也不是自己亂取的
而是配合IDA世界設計大會在台北舉辦
展區包括松山文創園區、南港展覽館、世貿一館
算是將一年一度的設計博覽會擴大舉辦
而松山文創園區是展期最長的展區
已於2011/9/30率先開展了
這又是什麼地方呢?
其實就是松山菸廠舊址
位於國父紀念館北側
對面是華視
主視覺是設計師廖哲夫所設計
以東西方文明的交鋒來表現
竹葉代表東方
羽毛筆代表西方
松山菸廠舊廈
每天限量3000瓶大會指定包裝水
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會的主題是《交鋒》
園區有不少植栽
呈現熱帶風情
因為有控管場內人數
所以真的會遇到排隊情形
第一展廳:設計交鋒展《幸福所在》
什麼是幸福?
哪裡才會是幸福之所在?
家 應該就是幸福的所在
然而許多的天災人禍
讓世界上很多的區域都呈現各自的問題
設計師不只讓世界美觀
更介入人們的生活方式
本展呈現當代設計師反璞歸真的趨勢
更加關注環境議題
產品多使用天然易分解或回收的材質
並且更注重解決弱勢地區的問題
義大利/Kostas Syrtariotis《樹木書架》,2011
把自然帶進家中
日本/任川寬司《動物索引》,2011
動物們在書之森林跳躍
因應天災的組合屋結構
台灣/小唐視覺包裝設計《無米樂包裝米》,2011
台灣/竹采藝品《茶杯組》,2010
台灣/也樂商號《野樂茶瓷罐》,2011
市面上茶罐一般多用紙製
產自南投日月潭、松柏嶺的紅茶
茶罐採用鶯歌陶燒上白釉
罐身有手繪感茶山景致
以海藻製作的綠色能源設計
設計師正在解說原理
荷蘭/Piet Hein Eek《碎木櫃子》,2003
以充滿歲月痕跡的木材剩料
拼湊出具質感的家具
巴西/Fernando and Humberto Compana《貧民區椅子》,2003
利用回收塑膠製成的家具
美國/Emeco《Navy Cheir》
左:寶特瓶回收再製,2011
右:鋁材回收再製,2006
利用淨灘所撿拾的廢棄物裝飾的吸塵器
印度/Anuj Sharma《Button Masala》,2011
有多種穿著方式
台灣/沈怡寧《袋我走》,2011
是利用回收的廣告帆布製成的包包
美國/Ecoist《回收拼接包》,2009
回收物編織成的手袋
腳踏車輪製成的時鐘
瑞典《未來的昔日》,2011
家具是可以自然腐化的材質
台灣/張誠《天盾導引雨水系統》,2011
看似異想天開的計畫
但如果真的成功
對於降雨不均造成的天災
會有很大的改善
丹麥/Fumism《城市循環家具》,1999-2002
利用上海拆下老房子的木頭
回收製成的椅子
長友大輔、詹明旎《FabLab House》
太陽能屋
為非洲的飲水、疾病等問題所做的設計
第二展廳:國際工業設計展《進化》
等於是在看一部簡明的工業設計史
展場剪影
福斯金龜車真是時代的經典
德國/Michael Thonet《7025號彎木椅》,1904
Michael Thonet擅長使用彎曲木材
加工製造各式家具
新藝術風格形成之前
即以大自然曲線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美國《可口可樂曲線瓶》,1915
1915應該指的是最早瓶形設計出來的年代
上圖右邊的幾隻都是後來再重新設計的包裝
右二就是台師大藝術指導碩班-馬賽Kyo學長的傑作
還不快去買回家收藏~
荷蘭/Gerrit Rietveld《施洛德住宅茶几、紅藍椅》,1923-24
Gerrit Rietveld於30歲左右
受到風格派影響的經典代表作
匈牙利/Marcel Breuer《Wassily Chair 瓦西里椅》,1927
鋼管椅的先聲
Marcel Breuer以23歲的年紀
設計出代表作瓦西里椅
並以他的老師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來命名
匈牙利/Marcel Breuer、荷蘭/Mart Stam《懸臂S型椅》,1928
懸臂椅之濫觴
當時鋼管是嶄新的材料
堅固又富彈性
芬蘭/Alvar Aalto《凳子》,1932-33
這張看似不起眼的凳子
其實是荷蘭設計大師的作品
以樺木壓模彎曲出俐落的三隻腳
實用與不著痕跡的設計
不正是最好的設計?
美國/Raymond Loewy《Sunbean T9》,1935
美國/Charles and Ray Eames《雲朵椅》,1948
優美的線條
怎麼看都是一件雕塑作品
擺上一張雲椅
再無奇的空間都生動起來
美國/Charles and Ray Eames《DSR Chair》,1950
原由玻璃纖維製成的椅背
現已改成可回收的聚丙烯塑料
巴黎鐵塔般的椅腳
展現金屬線條的美感
瑞典/Hugo Blomberg等《圓盤電話》,1949
Vespa GS150,1950's
學藝術的都應該要有一台
日本/柳宗理《蝴蝶椅》,1954
柳宗理為知名民藝家柳宗悅之子
擅長東西文化交融的設計風格
於日本萬國博覽會時發表Butterfly Stool
用黃銅將兩片曲木結合
成為異常優美又舒適的座椅
德國/Dieter Rams《SK4音響》,1956
丹麥/Verner Panton《Heart Cone Chair 心型休閒椅》,1959
誇張的顏色與造形
不論擺在哪裡都是焦點
義大利《RR126音響》,1965
有如機器人般的科幻外形
丹麥/Arne Jacobsen《茶具組》,1967
垂直、俐落的線條
傳達出理性、冷冽的格調
德國/Walter Gropius《TAC茶具組》,1969
義大利/Ettore Sottsass《桌燈》,1981
Ettore Sottsass是後現代設計大師
參與籌組了Memphis Group
看似無厘頭的設計中
其實隱藏了許多比例與結構的精心計算
日本《Family Computer》,1983
任天堂紅白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
小時候家家戶戶好像都有一台
美國《DynaTAC8000x》,1983
貌似水壺的黑金剛
屬於大哥級的配備
可以拿來防身
法國/Philippe Starck《史卡德博士》,1998
跟Philippe Starck的擠果汁器《juicy salif 》一樣是三隻腳
一樣是話題性十足
各式幽默與瘋狂的點子
是Starck送給現代人的禮物
觀眾如織
英國/Tom Dixon《繩結單椅》,2004
很怕會坐壞
荷蘭/Bertijan Pot《碳椅》,2004
日本/山野創意《手卷鋼琴》,2004
真的可以彈
美國/Steven Holl《Riddled櫃》,2006
台灣/楊雅惠《洗衣板》,2007
台灣/陳韻如《手談椅》,2007
在傳統板凳上賦與互動的機能
台灣/莊騏鴻《啪啪走》,2008
台灣/詹景勛+王曉菁《茶伴》,2009
美國/Harry Allen《香蕉水果盤》,2009
用水果裝水果
台灣/李尉郎《豆福杯》,2011
回想古早的趣味
國際工設展有如一條時光隧道
回首百年來的文明進展
許多設計師的精心創作
成為後世人們生活中的經典
許多設計也成為大家的重要回憶
感謝有這些傑出的設計師
為人類的美好生活而努力
科技的發展讓生活便利
在開發的同時卻也造成許多惡果
如何讓地球成為幸福的所在
相信是這次主題展的中心理念
也是未來設計的趨勢
待續
- Oct 08 Sat 2011 10:55
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展│松山展區:Part1_展廳1~2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