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上而下:
德國威瑪包浩斯博物館Michael Siebenbrodt館長、他展示包浩斯的資料、Michael Siebenbrodt講述時十分生動
研討會其實還有很多精采的內容
包括問答的部份
不過因為時間與能力的限制
沒辦法一一整理
以下只能擇要記錄
Michael Siebenbrodt教授
生於1951
畢業於馬丁路德大學
1974 創辦年輕建築師國際組織
1976 擔任威瑪國際包浩斯年會召集人
1976-1985 任教於包浩斯
1985開始 擔任威瑪包浩斯檔案館館長
策劃了30場以上的重要展覽
以下是Michael Siebenbrodt的演講摘要:
我不是要講包浩斯學校
而是要講它的教育制度與前衛的創意
在21世紀如何應用成一個創意學校教育制度
首先包浩斯如何在混亂的背景中產生
一次戰後封建體制崩潰、資產階級新興
建立了新教育體制
包浩斯學生設計的學校標誌
這符號象徵打破歐洲中心思想的傳統
走向全球化的宗教思想、多元的社會
中間是一個人 模仿文藝復興的達文西
不是完美的身材 而是經過飢餓的人形
這是日耳曼兩性原始的根源、陰陽的象徵
所有宇宙的象徵都在包浩斯具備了
這是佛教的太陽跟幸運的象徵
月亮跟星星、蘇聯的人造衛星
因為在東德所以跟東方也有關係
世界的宗教裡當然還有埃及的金字塔
包浩斯應該是一個全球性信仰的呈現
這是包浩斯學生的作品
體現了包浩斯1919年提出的理念
爆炸的星星上面寫著:我們的遊戲
包浩斯用遊戲與實驗來實踐教育的創作理想
紅色上面寫著:我們的宴會
1000多人參加這個盛宴
不只在學校裡
在威瑪有各種舞會、表演、慶祝活動
師生一起合作
不只是學習 更是團隊的生活、工作
包浩斯的課程結構圖
成立了陶藝、木工、金屬、紡織、壁畫、玻璃彩繪、書籍裝訂的工作室
每天工作6~8小時
包浩斯教育受到佛教冥想的啟發
設有集中意志的心智課程
色彩與造型的訓練
他們沒有很多錢買材料
會到處去撿材料來做作品
藉此讓學生了解真的塔的材料、結構和科技包浩斯的教育原則包括:
1.年輕人受教育機會均等
2.建築帶領的藝術統合
3.全才發展
4.國際觀
5.多元學習
6.創造力訓練
7.團隊合作
8.工作室制
王受之教授提問:
包浩斯的檔案現在是怎麼保存的?
Michael Siebenbrodt:
包浩斯最重要的收藏應該是在柏林包浩斯檔案館,第二重要的就是威瑪,因為是包浩斯1919年建立的地方,1925才從威瑪搬到德騷。大家知道包浩斯是國立,搬遷的時候Walter Gropius不得不把1919-1925的全部東西交給國家、就是威瑪共和國,所以這時期的東西都在我們博物館裡面。有很多藝術品,還有450張照片是Walter Gropius親自選的重要照片。至於德騷包浩斯博物館,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校舍,是1976年才成立的,是在東德。我是威瑪人,卻推動了德騷包浩斯博物館的成立,擔任德騷包浩斯博物館的館長。1996年包浩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只是校舍,而是三個東西加起來:包浩斯的概念、包浩斯的原址、包浩斯的檔案。包浩斯最重要的是做為社會工程,Walter Gropius建校的時候說過,任何一個人不論男女,都應該在國立的學校裡有公平的就學機會。這裡不論男女除了性別以外,其實包括不同種族、信仰,也包括當時歐洲排斥的猶太人,大家應該都有均等的機會到這學校學習。現在聽起來是沒什麼,不過當時是1919年,還沒有這種概念,Walter Gropius不僅提倡,還把它實現了。
台藝大設計學院 林榮泰院長
以下為演講摘要:
最近台藝大成立一個博士班
技藝經由創意形成生意
我們把舊的博物館變成Our Museum 典藏記憶
設計學院設立Our Studio 創意設計
希望美夢成真 所以設立Our Factory
台灣設計的困境
1957年 藝專成立美術工藝科
1964年 明志工專成立工業設計科
1973年 成大成立工業設計系
1991年 成大工設研究所
2000年 工設博士班
設計花了很多時間確立專業
我們需要設計大師還是設計團隊?
我們要的是設計產值還是設計價值?
在虛擬世界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global market / local design
design for function / design for feeling
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傳媒系 呂中元系主任
是日本東京學藝大學美術教育的碩士
以下為演講摘要:
1918年 中央美院成立
到2008年是90週年
前身是國立藝專
1956年 中央美院的實用美術系→獨立成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當時使用的課本都是日本人編的三大構成的書
1999年10月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歸屬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995年 中央美院成立設計學院
承接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設計工作
獎牌結合玉和金
中國象形文字
中央美院現在有:設計學院、建築學院、城市設計學院
設計學院--注重菁英性、前沿性、藝術性
城市設計學院--偏重社會化、公共化、大眾化
設計是為了人而非產品
亦即以人為本
學生的作品
接下來是林采霖教授
講的是兩岸設計教育的異同
上次在北京也有看過她
現在是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文化經濟系的系主任
我想林教授的求學歷程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傳奇故事
之前所學多跟美術設計無關
從高工化工科到空大、再到清華美院的博士
現在還是少林寺的形象策略顧問
只能說真的很酷~
不過她的ppt真的很醜
應該請人幫忙設計一下
會比較有說服力
以下為演講摘要:
強調與商業的結合
台灣優勢:經驗跟資訊
大陸優勢:資源跟市場
台灣:制度規範
大陸:制度彈性
台灣開課:固定、什麼系就開什麼課
大陸開課:靈活、市場取向
台灣學生:被動 大學錄取率97%
大陸學生:積極 大學錄取率3%~5%
兩岸都不缺設計師
而是缺提升設計價值的經紀人
澳門理工學院李澄暲教授
也是台灣師大美術系的學長
後來取得廣州美院設計系的碩士
講題為:多元文化交融的澳門高等設計教育特色初探
主要是介紹澳門設計教育概況
以下為演講摘要:
豐富的歷史資源在設計的應用
澳門面積僅29平方公里、人口55萬人
卻有450年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
1553年 葡萄牙人殖民澳門
傳播天主教
帶來亞洲第一所大學--聖保祿大學
也有媽祖廟、挪吒廟
一年大約有20~30幾個文化活動 很熱鬧
中葡文化 語言 文字 生活習慣
南歐建築、嶺南建築並存
目前有三所設計學院
┌1994 澳門理工學院的藝術高等學校
├2005 澳門高等校際學院
└2008 澳門科技大學的人文藝術學院
澳門的設計教育是兩岸四地最晚成立的
最晚不代表水準不夠
歷史短、沒包袱
老師背景國際多元
一個作品中要同時處理中文、葡文、英文三種語言
澳門有兩個單位:藝術博物館、文化局
藝文推廣都投入很多錢
澳門的商業設計:現代主義、國際風格
澳門的文化設計:後現代、解構主義
中文和葡語都是官方語言
有中也有葡就是澳門的特色
四川美術學院陳璉年教授
講題為:工藝設計教改建設之路
以下為演講摘要:
2004年 重慶地方政府搞了大學城
利用這契機建立了藝術實驗教學中心
實驗中心外觀
有很多實驗室
還在擴建當中
工藝系是個老系
包括陶瓷、漆器、雕塑、玻璃、金屬、染織、模具工作室...
有四個學期可以讓學生自選工作室
入學時不分專業
招生統稱為工藝設計系
高年級時再自己決定專業
這位是韓國東國大學校藝術大學美術學部的金昶均教授
也是韓國東國大學的博士
在韓國文化財廳擔任文化財專門委員
他居然說:「到研討會場來才知道這次的主題是包浩斯!」
所以他準備的題目是“韓國梵鐘的變遷和樣式特徵的研究”
超酷的~ 跟包浩斯真的完全搭不上邊!!
不知道是不是主辦單位為了讓研討會顯得很“國際”
所以還是請他來發表?
不過撇開跟主題無關不說
能看看他對於韓國梵鐘的整理還是蠻有趣的
梵鐘的作用是告知時間、舉行儀式
韓國的梵鐘起源可能是殷商的鐘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的王英健教授
講題為:現代建築設計中的地域意識
以下為演講摘要:
包浩斯將現代建築設計教育統一了
拿中國和美國的大學建築系課表來看
基本上沒有不同
很多現代建築的面貌也看不出到底是在哪個城市
諾曼‧福斯特的北京T3航站樓
跟中國毫無關係
雖然他說是一條中國龍
天窗是龍鱗
還有紅柱子
這幾個方法有難易之分
而沒有高下之別
札哈‧哈蒂在哪設計的都差不多是這樣
她常提起自己阿拉伯文化的背景
北京北方工業大學 胡燕欣客座教授
為中央工藝美院碩士
曾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
以下為演講摘要:
剛剛有一個人大家沒有提到
就是畢加索
1907創立第一個現代主義流派、立體派
包浩斯受兩個流派影響最深:荷蘭的風格派、俄國的構成主義
這兩個流派都是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的延續
有時我們把這兩個流派稱為後立體主義
思維模式是一樣的
不同在畢加索從未畫過抽象畫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馬躪非教授
研究著重在藝術發展史跟藝術創作的思維
以下為演講摘要:
基礎教學中的材料研究深受當時包浩斯師生的歡迎
原先格羅佩斯的材料課更關注建築
伊頓來到包浩斯以後
材料課就轉向藝術設計
1921-22年冬季學期的課程
上午都是工作室的時間
一週當中有一整天都是伊頓的課程
基礎課程到工作室之間
材料是橋樑的作用
1924年夏季的課程表
基礎課程由納吉和阿爾伯斯來擔任
1927年春季學期的課程計畫
材料練習佔12小時
是所有課程中佔時最多的
伊頓是一個表現主義藝術家
用材料來表現繪畫 注重藝術表現性
鼓勵學生創作激情、怪異的作品
納吉是一個構成主義藝術家
注重空間和平衡關係
阿爾伯斯的課堂
阿爾伯斯原是包浩斯的學生
和納吉同時開始任教於包浩斯
一直擔任基礎課程
甚至後來到烏爾姆 一樣是從事基礎課程的教學
這時邁耶擔任校長
邁耶是個功能主義者
阿爾伯斯也十分贊同
認為用最簡單的材料才能開發出學生的創造力
倒數第二個發表的是兩位輔大的老師
學位拿了好幾個 真厲害~
可是內容感覺好像跟包浩斯沒啥關聯
有點硬拗吧?
最後其實還有一位張繼渝教授
他是重慶工商大學的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
題目是講“城市色彩中色調的應用”
不過他說他帶錯光碟了
所以就放了他們學院的介紹影片
品質很...
有點像是十幾年前拍的
令人傻眼
這究竟是論文發表會還是院校招生博覽會?
很扯
不過老實說
我自己也發生過去演講沒帶到報告光碟的糗事
所以...沒有資格說別人啦~
《延伸閱讀》
聽完了眾學者的介紹
還想要更了解包浩斯嗎?
那當然就是要去買這本:
藝風堂出版社的《包浩斯》
由王建柱教授所著、林磐聳教授編
王建柱教授是林老師的老師
所以我們要叫師公吧
原來師公也是師大美術系的學長喔~
林教授親自到德國拍了很多精采的相片
讓本書增色不少
還沒有機會去包浩斯的人
可以藉本書一窺包浩斯的面貌
包浩斯也是設計類研究所、教師甄試考場常見的考題
全文完
以上圖文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紀錄/gtc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