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上而下:
王受之教授、身為粉絲 還是要厚著臉皮去合影留念一下、簽了不知道要幹嘛 不過還是非得要去要簽名


2010元旦耶
當然要發文啊~
推薦大家去拜訪王受之教授的blog
內容相當豐富
而且保持規律的發文
大概4天一定會更新
60餘歲的教授還這麼認真
20幾歲的在幹嘛?
真是發人深省



續上篇



王受之教授:

   第三點是包豪斯在教學裡創造一種家庭式的人文氣氛,這點我們現在根本沒有做到。因為包豪斯小,學生最高是150人,我在國內有看過美術學院有八千人,這是什麼概念?原來的綜合大學也沒有八千人,這個基本上就沒法教。包豪斯之所以保持150人,是讓12名老師跟150個學生有110的比例關係,這樣他們就變成一個家庭,所以包豪斯裡面有很多浪漫的故事。比方說Walter GropiusAlma離婚之後,就娶了一個包豪斯的學生,一直跟他到終老,這很美好。我不是在鼓勵,而是有這種浪漫的東西發生的話,設計就很有趣味,裡面有很多糾纏的感情。在包豪斯的研究過程裡我感覺很有色彩,有很多個人的回憶。

 

    比如說Paul Klee的兒子就是包豪斯的學生,我看他的日記,他說包豪斯就是一個小社會,我今天早上起來,燙了一片吐司,拿了兩片香腸、一杯黑咖啡,坐在我的陽台上。他不是有個五層樓的宿舍嗎?他說我打開窗戶看見一個小樹林,樹林前面有個湖、湖上面有天鵝,你想那是個什麼感覺啊?你住在學校,女朋友住在樓上,你打開窗戶可以看見天鵝,很浪漫,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環境。包豪斯很重要一點就是給大家烏托邦式的環境,讓大家為所欲為的去考慮設計應該怎麼做,所以有很多理想化的成分。

 

    這在我們今天設計教育是最缺乏的,現在設計教育大學一年級進來就在想要怎麼搞項目,很實在,也不能怪大家,很具體,我學了什麼東西,畢業要趕快搞錢,怎麼搞項目,台灣叫案例是吧?(project)我倒不是說做案例是錯誤,而是一個做設計的人,如果沒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欲望的話,他的東西會變的很實實在在,設計就缺乏了一個遐想的空間,也缺乏了審美的精神。包豪斯ㄧ方面推行功能主義的過程,同時也講理想主義,這理想主義不是一種空泛、浪漫的理想主義,他是社會主義的理想主義。因為包豪斯的原始思想,就是為德國人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所謂Less is more.不一定是很少的形式,而有很多審美的結果,其實我覺得還有一個意思是很少的投資,有很高的產出。

 

    當然Mies van der Rohe不會這樣講,他是個形式主義者。但是從這句話的解釋,我估計是有這意思。我覺得對包豪斯的看法,恐怕更多應該是從人文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對於包豪斯的研究過於機械,研究它的課時、課程表,伊頓教了什麼、克利教了什麼、康丁斯基教了什麼、費寧格教了什麼、後來一幫研究生Herbert BayerJosef Albers做了什麼,他們都做了很多工作,特別是Moholy-Nagy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這些工作是他們合起來準備要做一個什麼事情,我覺得這是包豪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方面。

 

    另一個值得研究的是包豪斯如何能集歐洲之大全?大家知道包豪斯是把歐洲的現代主義集大全,歐洲的現代主義和美國的現代主義有本質的區別,這個大家千萬要搞清楚。不要以為包豪斯的人到了美國還在做包豪斯的事情,包豪斯的人到了美國是在做美國的事情,那是不一樣的。歐洲在一次大戰以後遭到一個浩劫,死了一千多萬人,後來英國的首相邱吉爾說,這戰爭死傷那麼慘重,我們希望這場戰爭埋葬所有戰爭。沒想到二戰更厲害,歐洲很多問題解決不了。大家知道一戰以後,整個歐洲300年的政治版圖發生一個劇變。一戰以前歐洲是五個大的公國分立的,哈布斯堡王朝啊、奧匈帝國啊、沙皇帝國啊、法國、英國,他們來瓜分的。一戰以後帝國都分解了,比如說奧匈帝國1914年之後就分化了,出現南斯拉夫啊、黑山共和國啊、阿爾巴尼亞啊、土耳其也分裂出去了,維也納就變成不是世界的首都。

 

    這種情況對德國打擊最大,德國的統一很晚,德國一直是一個分裂的大公國,到了1861年的普法戰爭,還是一個分裂的國家。1861年後德國才變成一個統一的國家,首相俾斯麥用了340年的時間,將德國變成一個歐洲最強的國家,可以跟英國相提並論。德國登峰造極,當時柏林的改造、建築、創造都是最偉大的,他們做的飛艇、萊卡相機、容克飛機、克魯伯重工,這時候都已經出現了,德國變成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一戰一打完德國丟了兩個省,被法國劃去了,德國變成一個弱國並且民不聊生。

 

    這時很多人開始想德國的前途,一種是走軍國主義的道路,就是納粹;一個是共產主義道路,德國出現很大的共產黨;第三個就是一部份設計人希望救國,代表人物包括:Henry van de VeldeWalter GropiusPeter Behrens(彼德‧貝倫斯)。他們想透過非流血的、非國家主義、非共產主義的方法,來達到民富國強的地步。所以在歐洲的包豪斯事實上是一個社會工程運動。它以設計為形式,實際上是要解決德國的問題。現在我們研究包豪斯老是研究它的設計,卻忘記它背後社會的力量。

 

    但這股社會工程力量到了美國根本不存在,因為美國是政府在做這個事,美國政府已經有低收入的住宅。包豪斯在夢想的事情,美國政府已經做了,不用你這些人管。但是美國人喜歡德國人的風格,所以美國人把這東西拿過去以後,變成中產階級享受的對象。因此包豪斯的精神在美國是質的變化,在德國是照顧貧窮人口的東西,到美國就變成中產階級的時尚東西。對這個的研究我們也做的很少,包括現在我們在中國大陸,現在大家都講包豪斯,一看啊,馬謝‧布魯爾的鋼管椅子,或是Mies van der Rohe的巴塞隆納椅子,最有錢的人家裡都買兩張擺在那裡。這東西原來是給窮人坐的,因為他做批量生產。

 

    為什麼Mies van der Rohe的巴塞隆納椅子要做成那麼堅硬、用金屬做?因為那是巴塞隆納德國館的座椅,是給老百姓坐的,他準備一天要給五萬人去坐那椅子,必須很堅固。並不是考慮給你們 一兩 個富豪去休閒用,它是公眾椅子。這些人沒有搞懂包豪斯所代表的社會意義,這一點我們應該下更多工夫去了解,而不是包豪斯的形式和具體的事情。因為包豪斯的事情我們已經研究的很透了,但對於背後包含的這些意思,我覺得應該做更多的研究。

 

    第三個我覺得應該研究的,是包豪斯的個人所起的作用,我們知道包豪斯有很多很有爭議的人,第一就是Johannes Itten 伊頓,他是被趕走的,因為他是拜火教的信徒。伊頓為什麼走掉?他的基礎教學應該是做的很好,他到瑞士以後寫了《色彩的元素》,到現在還被大家採用。伊頓應該是很成功的,為什麼Walter Gropius1924年把他趕走了?宗教到底有什麼影響?荷蘭風格派的領軍人物Theo van Doesburg杜斯博格也是在19231924到包豪斯來講學一年,他死的早,在包豪斯期間為甚麼跟伊頓有這麼大的矛盾?兩個人是仇人,杜斯博格在日記裡寫第一天見到伊頓,伊頓是穿黑衣服大家知道,全世界穿黑不隆咚就是伊頓開始的,他自己設計的。

 

    現在變成時尚,不黑就不時尚了。現在要參加什麼party,穿個黑的中山裝,走上去一點問題也沒有。最時尚了,去參加奧斯卡就穿這個衣服,第一個就是伊頓這麼穿,他自己是有種象徵性。Theo van Doesburg穿白的,從頭到尾都白的,白襯衫、白領帶、白鞋子,他們倆在包豪斯德騷的校園相遇你想是什麼狀況?白無常見黑無常。Theo van Doesburg的日記寫的非常惡毒,他說我今天見了一個穿黑色的人,他不寫伊頓。他說一個人如果從頭到尾都穿黑的,這個人的心一定是黑的,就在詛咒他啦。

 

    這種個人的東西我覺得應該研究,有好幾個人我覺得需要研究,一個就是Moholy-Nagy納吉,一個匈牙利人、共產主義者。他對包豪斯後期所產生的影響,這個我覺得研究都不透。我們對Paul Klee跟康定斯基研究很透,但我們對納吉研究是不足的。對Walter Gropius為什麼會把包豪斯的權力在1927年,不顧所有教員的反對,把權一口氣交給了Hannes Meyer,一個公開的共產黨員去領導這個學校一直到1931年之久,我看現在也沒有什麼讓我信服的東西。Hannes Meyer在學校裡面做了什麼事,Hannes Meyer對學校的貢獻。我們罵他是個共產黨員是意識形態的謾罵,卻忘了他首先是個建築家,Hannes Meyer是第一個把現代主義帶到南美洲的人,後來刺激了很多人,對Hannes Meyer的後半生我們完全沒有研究,這也是一個不足的,倒是包豪斯那群人到了美國去的研究很多。

 

    Mies van der Rohe到了美國去以後在IIT伊利諾理工學院;Walter GropiusMarcle Breuer在哈佛;Josef Albers在黑山學校;Herbert Bayer在耶魯大學......等等,分布很多很多,500多人到了美國去,這部分研究很多。但是這些人對戰後德國的烏爾姆設計學院的重建,他起到什麼作用?烏爾姆變成這些人在德國自己做的單獨的事情,事實上大家知道,第一個烏爾姆設計學院是美國人給錢,美國幾個單位給了500萬美元,那是很多、足夠辦校了。第二個這事情是Walter Gropius策劃的。所以我們說講包豪斯,如果不講烏爾姆,只講了一半。

 

    烏爾姆是戰後一個重要的過程,這些年因為包豪斯已經研究的很多,所以我自己也就不太去做了。當然也有兩個個人的缺陷,第一我不懂德文、只懂英文,所以我看的文獻全部都是英文的文獻。我剛才跟那個德國教授講說,這只有你們德國人研究,因為你們德文好。我到包豪斯檔案館看他們英文的翻譯,差不多全部包豪斯的東西都譯成英文了,因為包豪斯太重要了,所以基本上還都看的見。但我總覺得我不能掌握一手資料,這是一個缺陷。

 

    第二個就是研究的人多,現在就是我到很多大學去,博士生、碩士生都在寫包豪斯,搞的我也自己不知道講什麼,所以我今天只是拋磚引玉,講一講我對包豪斯的關鍵有幾點,最後一點我是希望有人組織ㄧ下,把Alma Mahler的回憶錄翻譯出來,那本書我覺得是貫穿了一個時代。她見證現代音樂的起點、包豪斯的成立,她在包豪斯住過。你說有誰能夠到德騷,不用用眼睛去找包豪斯,用鼻子就行了,因為每個人都在吃大蒜?這只有在Alma Mahler的回憶錄有這麼精彩的東西。為什麼吃大蒜、因為信拜火教,大蒜可以趕走幽靈,所以每個人在吃大蒜。他們居然在包豪斯發明大蒜咖啡,現在我怎麼都想不出來這咖啡是怎麼喝法?等等吧,我就是拋磚引玉,因為作為一個學術活動,下面有很多專家,我看了這個論文後面,比我寫的深的很多,我就是做一個開頭。剛剛這教授要我講30分鐘,我就按時結束,接著他來講講台灣的情況,然後我給大家回答一些問題,好吧?謝謝各位!

 




以上演講內容版權屬原講者所有
紀錄/gtctcc


聽了王教授的演講
對Bauhaus總算有了更生動的理解
讓人比較容易去啃書裡的歷史
畢竟這本來就是活生生的故事
當成教科書來背的話就少了很多樂趣了

王受之教授出了相當多的著作
真的是很博學多聞
身為一位設計史論家
關注的範圍涵蓋了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建築、城市、服裝、動漫......等等
對設計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讀
以下只是一小部份



上面兩本是考設計類研究所必讀書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tctcc 的頭像
    gtctcc

    我的戰鬥人生

    gtct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