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上而下:講座地點在學學文創、白教授的講題為「設計,設計師」、與臺灣互動密切的白教授

這次配合台灣國際創意設計大賽舉辦的講座分為三組
包括視覺設計、產品設計以及動畫類
邀請到9位遠從日本、丹麥、韓國、香港、墨西哥、德國、英國及西班牙等
8國的知名設計專家擔任比賽評審並分享他們的觀點
因為三組同時於不同教室進行
因此只能選一組參加
實在有點可惜
不然我也蠻想去產品設計類聽聽看的
因為有名古屋設計中心的「內田邦博」!!!

視覺設計類有4位演講者
依序分別為:
韓國/白金男/世界平面設計協會聯合會大邱設計週組織委員會委員長
墨西哥/Xavier Bermudez Banelos/墨西哥Cartel國際雙年展總監
日本/水谷孝次/()水谷事務所代表
香港/韓秉華/前世界平面設計協會聯合會副主席


我雖然很準時的到了會場
卻只來了一隻小貓
別以為參加者不踴躍
過半小時後會場是全滿的
所以台灣真是個悠閒的好地方
下次我也不用緊張到搭計程車了
以下是講座內容:



林磐聳主任:

各位好!來自韓國成均館大學的 白金男 教授是我們的老朋友很多人都認識。在座也許很多人聽過他的演講,不過 白 教授今天有特別準備新的資料。 白 教授從1988年漢城奧運開始就參與韓國很多大型的賽會活動設計,包括2002年的世界盃足球賽,他是國家在推動設計政策很重要的學者,辦過非常多的國際比賽。他來講一些他的經驗,我想對大家都會有幫助,熱烈掌聲歡迎 白 教授,今天他的夫人也來了,歡迎 白 教授的夫人。一般如果夫人來,演講都會更加的精彩。

 


白金男
教授:

안녕하세요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在這裡見到各位。本人自1974年就跟台灣有很深厚的關係,交流到現在也已經有20幾年的時間。尤其跟台灣師範大學的 林 教授是非常久的朋友,今年五月份才剛來過這裡參加展覽和發表。過去20幾年跟台灣朋友交流的過程裡面,尤其是對台灣平面設計發展的歷史、沿革,本人可以說非常的熟悉。韓國跟台灣有非常多類似的地方,第一個是國土都很小(gtctcc註:南韓面積約為台灣的2.75倍,在世界233個國家中位居第108名,台灣為第136名),以國家跟政治的情勢來看,韓國是南北韓分離的,台灣目前跟中國大陸也是分離的一種關係,也是非常接近的。

 

這次之所以到這個會場,第一個是昨天完成的評審作業,今天是要跟各位碰面,然後做一個演講。剛開始在準備的時候是以韓國的設計產業、設計策略、設計概念,本來是以此為演講主題。但是後來因為 林 教授的委託, 林 教授認為這樣的主題可能太沈重了,所以今天換了一個演講主題。因為我本身是韓國人,所以以韓國為出發點,來做我的演講。今天以設計、設計師作為演講的主題。當然今天有一位翻譯,會做現場口譯的表達,在準備的過程中為了大家方便,在投影片中盡量用了很多漢字。

 



雖然我準備了很多,因為給我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時間一到我就會自動停止、自動離場。請大家包涵一點的是,因為我是大學教授,所以我的表情或是肢體語言會比較嚴肅,各位都是跟設計有關,不論是專業領域或是學術領域的朋友,今天就針對各位最熟悉的設計、設計師主題來開始今天的演講。過去半世紀以來,韓國設計產業的成長速度是世界上史無前例的快速。設計量的膨脹,扮演的是使韓國的設計產業在短期內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角色。即使是沒有跟產品的附加價值或是競爭力的提升在連接,不過今天的設計已經成了無時無刻跟我們共存,而且是普遍存在的重要角色。

 

在這裡我們要提到的一個問題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當設計變成一個很普遍的用詞的時候,從原本的機會反而也有可能會變成一種危機,其原因在於,自從設計成為世人的戀人之後,以往設計領域對領域界線所主張的自我主導權變得極為模糊。乍看之下,設計師以創意和想像力位居可以改變社會的領導地位,但是如果當擴張的這個領域,無法說服設計師固有的專業領域的時候,也就是說當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把它試圖佔為己有的時候,反而具有會讓現今設計師的專業性變得更加萎縮的可能。

 



從過去的產業社會轉換為目前的知識資訊社會,以及創意社會的今天,社會各界正積極要求將立足在產業化模式的既有概念,轉換為可以掌握21世紀願景的開放式概念。一直以來,韓國的設計界大致呈現被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要求所駕御的趨勢,以致於具有維持現有體系的保守層面。但是從今以後,我們需要透過與其他領域的合作和融合,必須要提出一個可以迎合當前社會的變化,以及含有對未來展望的設計概念。以當前設計領域所具有的極限,以及針對各問題冷靜的認知、反省、觀察為基礎,不是以設計界的獨白方式,而是在可以和其他領域溝通、說服以及可以達成共識的方式,重新設定設計的概念。

 

總之現在正是需要以經過整合的,並且以具體的時程表來引領社會革新的時期。同時為了能夠取得社會的認同,我們必須得勾勒出明確的願景,以恢復不認識與設計領域有關的利害關係者,來自置身其外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世界之間彼此互惠的關係。剛前面講的這句話是指我們的包括設計、設計師、環境還有這個產業,必須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去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在這樣的脈絡下,如何訂定21世紀韓國的設計主體性,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何力求一個超越民族、又可以跟上世界潮流的設計主體性?它的答案就在我們所稱的亞洲聯隊的區塊化概念。

 



全球化時代的區塊化概念是力求文化的多元生存,以及邁向想要維持主體性的全球化共同時代的戰略之一。以亞洲設計主體性的論點為基礎在扮演均衡者的角色,韓國發展具有歷史或是地緣政治學的名分。就如過去韓國基於它地緣政治學的地位,而需要扮演亞洲地區文化橋樑的角色一樣,現在也同樣受到外界的要求。也就是說與過去相比,只有順序上的顛倒而已,無論是在過去或者是現在,藉由韓半島地緣政治學的要件,以期待在日本、中國、台灣之間得以扮演媒介的角色,這是韓國政府所希望的。

 

沒有一把鑰匙是可以讓我們開啓未來枷鎖的,由於各界對設計認知的界限,侷限在它過去和現在的輪廓,因此設計未來的面貌也只能存在於對設計的認知以外的境界。但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情是,未來是藉由現在的選擇而改變的,因此與其依存在未來學,不如加以勾勒出21世紀的設計願景。更重要的莫過於正確的選擇當前、現在的設計,光是照單全收設計的現況是不夠的。就如Victor Papanec所言:我們的設計概念必須要包含可能的境界,夢想未來的權力是歷史賦予現存人類的義務,倘若無法勾勒出邁向未來的願景,設計或許也只能扮演一個接線生的角色而已。

 





設計的概念是歷史留給我們的重負,因此它必須是一個含有現在我們的願景、及可實現未來的概念。接下來談第二單元,設計的作業不僅涵蓋了設計的層面,更涵蓋了將所謂的設計領域在社會上適宜的地方予以重新定位的層面。此外若把設計的角色和地位閒置在社會中不管,會因機能重複,反覆紮根在固定的地點而導致動彈不得。設計並不是知能,而是尋獲事物本質的感性和洞察力。因此設計的意識必須要對社會無時無刻保持敏感的警覺心。這意味著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必須要重整設計的領域,使設計得以在世界適當的地點重新定位。

 

自古以來講到平面設計,一般人的概念仍然會停留在所謂的海報製作、或標誌設計等專業才能,但是原本的設計師並非只是扮演此等單純角色的人物。如今隨著媒體的多元化,以及資訊的數量、速度快速增加,設計師工作的communication環境也隨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為此設計師防守的範圍必然也會擴大,而且因應此變化,我們也有必要針對何謂communication、乃至何謂設計機能,必須要喚起基本的認知。否則設計師在社會上所應承擔的一個角色,將會變得非常模糊。

 





二次大戰之後,每當面臨時代交替的時候,平面設計總是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時海報以反應世界局勢的借鏡廣受各界的青睞。再者吉祥物的有效運用,也引起了社會的興趣,進而證明了設計的力量。然而海報和CI只算的上是一種表現的方法,它本身並不具有任何設計的目的。隨著不同的時期,藉由選擇最適合的方式,時有海報、時有吉祥物發揮了它的力量。另外平面設計師在強調自己本身作品的時候,也不乏有過度使用海報或標誌的傾向。結果當他們無法迎合新時代communication的時候,平面設計也失去了原有的光芒。

 

當然問題不只是侷限在海報或是吉祥物,包括商品設計、網頁設計也有同樣的問題。設計師猶如將原本的communication問題,透過各種設計加以治療的醫師,因此絕對不可以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因為經過深入的診斷以後,可能會發現其中隱藏著非常嚴重的病情,更甚者可能會需要動手術。發現其隱藏的問題,並且提出解決方案才是設計師應該要扮演的角色。設計師並非在狀況的判斷之下僅提供經過package化的設計職能,假如社會大眾有這樣的錯覺的時候,我們必須試圖去糾正他們的觀念或想法。

 



說來理所當然,設計的確對所有的communication以及對所有媒體都具有非常大的貢獻,因為不論是在何種狀況、何種媒體,設計均可以扮演同等的機能跟角色。也就是說當媒體進步的時候,設計也會隨之進化。包括新聞、廣告、包裝設計、書籍設計乃至於CI,它本身是不可能會自動消失的。但是隨著媒體的擴張,或是communication環境的變化,它的意義也會產生微妙的變化。設計是要做的事情就是冷靜的觀察它的變化,並且用更具有彈性的創意,將它重新的予以編織。另外舉凡廣告宣傳、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環境設計、品牌形象管理、資訊的編輯設計、網站設計、互動式設計、新環境的設計等等,在形容當代設計活動的詞彙也變得非常多元化。

 

然而不同於各種詞彙的流行,所謂設計的行為本質只有一種。當代設計師最需要的,就是重新認識自己本身的職能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如此一來,當你了解此本質之後,就能夠判斷該用何種方式或是何種態度,去關心或參與這個社會。此外應該將我們的視線著眼於因應這種概念的變化跟擴張,由每位設計師透過自我的方法,將它製作成屬於自己的東西。如果說20世紀是經營的時代,那麼21世紀則是設計的時代。舉韓國的例子而言,在20世紀的時候韓國是以經營為基礎,經過非常長的時間,才有了目前經濟的基礎,這樣子經營的基礎離現在不過只有三十年的時間。

 

有了這樣子產業經營的基礎,到了21世紀國家才有辦法在設計領域上面付出比較多的時間跟投資,來發展這個產業。但是如果無法跟隨20世紀初期以經驗為導向的經營,把它轉換為20世紀後期以理論為導向的經營改革和變化的腳步的時候,設計在21世紀的主導權或許就會拱讓給其它領域。也就是說,設計師應該經由經歷革命的過程,進而擴充本身的設計領域。這裡用革命這個詞或許有點言重,但現在生活的環境本來就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所以才會用革命這個詞。在其過程中催生我們的設計理念、理論,藉此掌握可以主導21世紀的機會。




待續



以上內容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圖文紀錄/gtctc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tctcc 的頭像
    gtctcc

    我的戰鬥人生

    gtct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