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論文口試
一個校內 ㄧ個校外 ㄧ個指導教授

‧謝誌

‧摘要/目的 內容 結論 keyword
英文摘要

一、緒論/動機 目的 範圍 方法 內容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一節約需有3000字 多引用文獻

二、創作理論與理論基礎

三、創作實踐/製作過程

四、作品分析
‧動機
‧目的
‧形式語言/色彩 明暗 線條 構圖 透視
‧內容

結論/不能成章(2~3000字)

一章至少要6、7000字

‧圖次
一張作品約1000字

全文約40000字

---------------------------------------

緒論
一、動機(可抒情)與目的(嚴肅)
二、文獻分析
三、方法與內容
四、研究侷限與解決
五、預期成果

第一章/歷史回顧(中國/西洋)相關作品

第二章/理念或創作理論(OX主義)

第三章/作品(創作)實踐(工序)
藝術指導組的重心

第四章/作品分析

結論

----------------------------------------

超現實/象徵 拼貼 潛意識

----------------------------------------

【報告】
Powerpoint
創作的意象
15分鐘
要秀作品或草圖


例:中國雲紋在當代服飾的表現

----------------------------------------
(四)希臘神像與印度佛像

1.音樂是音響這種自然現象的人的純化,是以對此加以加工的歷史與成果為前提。
因此,自然成為藝術的題材,藝術沒有自然也就無法成立,以物質的方式支持自然。

2.但是,優質石材如果沒有精神,則無法產生藝術作品。因此必須訴諸於雙手,
促進動手的是原則之精神內容。

3.印度佛像與希臘神像都是以石材為素材,其結果是不同。歷史動力的民族信仰
與製作意志,是自然物與藝術在此自我形成的場所。

4.天才的個人活動常常成為藝術中心、精髓,樣式的普遍性之所以與時代、場所
密切相關,是因為自然風土、民族歷史支撐藝術,將他們所具有超越個人的力量
在藝術中加以提示。



(五)樣式史的自我展開

1.藝術史也可以採用樣式來把握。民族與風土的結合就現實而言,在歷史中展開;
這兩種直接關係,在與藝術不同次元中進行,每個時代呈現出不同樣貌,(民族與風土)
對藝術產生作用。

2.與藝術不同次元而現象存在的風土與民族關係,在相同文化圈中的歷史斷代,
甚而將風土民情的第一樣式與時代品味、潮流產生關係。譬如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
的變遷,清初四僧與四王的差異。

3.藝術乃是品味的問題。藝術被理解為品味的理由,不單單是藝術品味、是藝術認識
的能力,藝術與個人品味有關,而且是樣式的時代普遍性。

4.樣式的時代普遍性上,除了時代精神的歷史哲學的問題之外,流行的社會心理學的
現象也是原因之ㄧ。



(六)康德的想法-從個人「品味」到普遍品味

1.美的判斷是品味的低位情感的判定,是ㄧ種主觀原理;品味有要求萬人同意的念頭,
品味判斷的美的判斷,則被規定為主觀的普遍性。

2.美是品味,品味是樣式,確立了樣式的近代理解。

3.美逐漸失去本來的超越性特質,而由社會心理、樣式研究來加以理解的品味規定。



五、樣式史的成立

(ㄧ)純粹可視性成為造型原理
1.風土制約之藝術樣式之外,人類所參與的環境上的體驗之實在世界,與自我表現活動
的關係值得思考。亦即視覺領域的感覺的現實藝術與作品之深刻關聯性。

2.費德勒(K. Fiedler)認為純粹視覺的純粹可視性,才是造型藝術作品的原理,而非
主題的歷史背景、思想內容、情緒,於是發展出藝術上的形式主義。

3.費德勒之現實意識觀點雖出自康德哲學的批判哲學,然而並非物自體的掌握與理解,
而是人類內在所規定的實在位向上,特別是感覺現象所支撐的虛像,近於對人生賦予
動機的感情體驗。



(二)藝術與美的分道揚鑣-Utitz,1883-1956

1.藝術與科學探討不同之「以形式方式提示感情體驗,而且是對此加以作品化」於是
藝術體驗與美的體驗不同,藝術領域與美的領域分離。

2.藝術創作與藝術享受的兩種不同藝術體驗絕非美的連結在一起,而是眼睛所提示,
以被形成的形式為媒介,使其與感情體驗相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tctcc 的頭像
    gtctcc

    我的戰鬥人生

    gtct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