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東京藝術大學 荒井經教授Prof. Kei Arai
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林宏璋教授




左:荒井經教授
右:彭偉新博士

◆演講三:東京藝術大學創作實踐類博士生課程與教學現況

東京藝術大學保存修復科 荒 井經教授Prof. Kei Arai

 

我大學與研究所就讀筑波大學,屬於綜合大學;畢業後擔任東京學藝大學教員,性質類似教育大學;後轉任東京藝大,屬於藝術大學。因此對三種不同類型大學都有所認識。目前擔任的是保存修復日本畫教授。

 

東京藝大有美術與音樂兩部份,今天談的是美術部分。1977年開始博士課程,1984首度有博士號授予,1999開始,每年約10名博士授予。2006至今因文部省要求放寬員額,每年約30名博士號授予,近似於入學人數,至2011年為止,總計已有367人獲得東京藝大美術博士學位。其中包括課 程 博士353件、論 文 博士14件。論 文 博士一般都是現 任大學 教授,由學校為他提出申請。實際技術系博士(論文+作品)佔了255件,留學生獲博士者95件。


 

博士班每學年招收名額:美術科25名,文化財保存科10名。實技系畢業需要論文+作品,理論系則只需要論文。實踐類審查體制:校內外教授5名以上(本校教授3名以上)。沒有作品尺寸與論文份量規定。至少學習三年之後,並受到師長肯定,才 能舉辦 博士審查展(公開),一般觀眾皆可參與。大學部每年招收25名,約750報考;碩士班每年招收12名,沒有外校考入本校的,博士班每年招收3名,是創作者養成的階段:大學→碩士→博士→教育研究助手→創作者。入學考試學科非重點,更重視技術。至於筑波大學是於1975年設博士課程,2009年開始每年約有10名博士學位授與,近似於入學名額。



 

對許多研究生來說,五年一貫太辛苦,有時往往因故不能完成學業,形成中退狀態,對學校也不見得是好事,因此分為前期、後期,讓學生至少可以將博士前期修了。畢業規定:論文一篇以上,受國際認可的作品一件以上。由於實際執行難度高,因此國內比賽與校內期刊可以替代國際發表。大學教員養成+創作者養成。

日本潮流:設置博士課程的大學增加,博士號授予=指導教員必要性。作品評價>學位(碩士以上),出身大學評價>學位(碩士以上)。日本課題:優秀創作者=大學教員?優秀創作者是否就代表適合擔任大學教員?

 

 

◆演講四:台北藝術大學創作實踐類博士生課程與教學現況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 林宏璋教授

 

藝術創作博士之必要性?藝術性研究應放在作品或論文?美國最高藝術學位:MFA,誕生於50年代,以作品為主、論述為輔。亦即藝術實踐知識化過程,不會要求20頁以上寫作。8090年代文化批判理論風行,美國產生DA學位(Doctor of Art),論述多以傳統藝術史印證作品,論文結論是作品?

 

歐盟學制統一,歐洲廢除工作室制度,改為學分制。從寫作到創作,跳躍是需要的,藝術的研究重點在作品。將看不見的變成可見。一般知識具有可印證性,藝術性的知識是獨一無二的。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提出解放式的方法,不一致、不對等,所產生的知識。畢業不一定是作品展覽,本所研究生背景包括理論、評論、策展、創作等領域。

 

圓桌討論

 

梁廷茂:2006年開始日本產生很多博士生,原因為何?

 

荒井經:因為大學接到文部科學省的命令,必 須開放 博士生名額。由於大學接受政府經費補助,每年卻只有很少的博士生,對國家發展不利。其實理工方面的科系一直有在授予博士號,但文科就很難取得,尤其各大學皆以東京大學為指標,連東大都授予這麼少,其他學校也不會多。

 

李振明:各校是否有因為設了某些條件門檻,造成學生畢不了業的情形?

 

毛建波:中國同樣是入學容易、畢業難,本校的中國畫、書法學科博士生,可以古代漢語取代英文門檻。或是藉由修讀翻譯課程,翻譯一定論文數量來取代英文考試。

 

荒井經:我在東京學藝大學時,多指導留學生,對留學生來說他們的主要外語是日語,再加上本國語,以保存修復日本畫學科來說,更重要的可能是中文,是否一定要英文門檻?

 

姜愛蘭:在多摩美術大學,東方學生要考日文,並用日文寫論文;西方學生則要考日文,但可以用英文寫論文;日本學生則要考英文,用日文寫論文。梨花女子大學入學就要英文口考,並要將英文資料翻成韓文,畢業資格也要通過英文考試。

 

梁廷茂:現代的小孩生在容易接觸英文的環境,我認為情況並不嚴重。因為我的學校隸屬於文化部,不 能設置 博士學位,因此想請教北藝大設置博士班的狀況。

 

林宏璋:台灣的藝術大學皆屬於教育部管轄,北藝大博士班是四年前開始申請,經過一年審查,三年前成立,現在是第三屆,每年招收3名博士生。

 

毛建波: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原屬於文化部,現在全劃到教育部,但是初期都用理工科標準考評,引起一些抗爭。現在藝術學提升為第十三個門類,可以依照藝術學科的特性,去訂定考評標準,比如說以作品來考評。

 

李振明:台師大剛成立創作碩士班時,作品與論文不見得相關,像我寫的論文主題就跟我的創作作品無關。我想創作跟理論還是須兼顧,至於史與論的比例應該如何拿捏?法蘭克福學派,當代文化評論對作品解說似乎較有幫助。

梁廷茂:MFAPhD有何不同?如何發展下去?

 

楊永源:弘益大學去年將PhD改為DA,中國原本沒有藝術學這門學科,現在中央美院也在鬆動,美國正在研究檢討是否恢復該創作博士。

 

林宏璋:最早舊學制是DA,強調藝術教育,英制大學、澳洲都有DAMFA是最終的學位,PhD是有爭議的。藝術知識的生產不同於一般知識,獨特性應該要被強調出來。MFA較不強調論述方面,PhD需具有論述能力,創作者作品中的論述能力必須要很強。

 

荒井經:學位授與確實應嚴格審查,然而過於緊握的話,對藝術來講恐怕是自殺行為。應由各校自行研究制定標準較理想。

 

毛建波:創作人才通常不懂理論,理論人才則大多不會畫,我們應培養複合型人才,兼具兩者的實踐類博士。

 

梁廷茂:未來說不定會有新的學位產生也說不定。



待續

以上內容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紀錄/gtctc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tctcc 的頭像
    gtctcc

    我的戰鬥人生

    gtct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