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周功鑫院長:
文化創意產業談的是六個領域的東西: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台灣在民國70年成立文建會,接著是第一所美術館、文化中心成立,30多年來培養不少人才。英國在1995年開始大力推動,前英國文化部部長Chris Smith說過:「文化與創意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創意帶給人們的價值豐富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愉悅並拓寬我們的視野。然而創意另一個值得我們珍視的理由,是它所帶來的經濟成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結合創作生產的方式,把本質上無形的文化內容商品,這些內容獲得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化,其形式可以是產品與服務。
等一下會講故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未來的方向。我原先在展覽組負責教育推廣工作,1999年我離開故宮創立輔仁大學博物館研究所,2008年回故宮,我向馬總統要了對面閑置的衛勤學校 五公頃 的地,作為文創發展中心的基地。其核心工作就是產業設計團隊文化內容的提升。故宮是提供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內容產業,也就是文化底蘊。我上任後的工作主要是:形塑典藏新活力、創造故宮新價值。2009年我們的禮品店產值達到5億5千萬,比去年成長了70%。
在軟體方面,我們2009年9月就開始舉辦文化產業研習營,對象是設計及行銷管理團隊,每星期六、為期半年。完全免費,請假的話就取消資格。為什麼要團隊,因為要讓他腦力激盪。第一階段課程著重在文化方面,目的在打開他的感知。第二階段是對文物的認識。第三階段是利用故宮的元素來做設計。最後我們跟他合作開發,如果需要資金,我們來做引介的平台,跟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合作。
在硬體方面, 五公頃 的地,要讓觀光客來體驗文創。一個空間是發展中心,一個漢字源流發展應用的美術館、展演廳、150個房間的旅館、5個精品店,還有一個建築,是建築師王大閎在1953年建國南路的自宅重建。13個空間由13位台灣的建築師來發揮,園區本身就是建築的美術館,一個提供民眾體驗的場所。
文建會李仁芳副主委:
巴黎一年有六千萬觀光客,京都一年也有五千萬遊客,台灣目前一年只有三百萬國際觀光客。觀光客來自然有食、衣、住、行、育、樂,帶來很多消費。它們為何吸引這麼多觀光客?底蘊深厚,豐美的文化、建築、工藝等各種文化創意產業,讓觀光客品嚐到生活的甜度、一來再來,去年我京都就去了6次。台灣雖是電腦王國,賣一台電腦淨利才2%,法國一瓶礦泉水來台灣就可以賣一歐元,這是一個國家文化力的展現。
台灣很有創意,文建會的工作就是搭建文創的平台:第一要做的是:向下紮根、培基固本,也就是教育。法國規定星級的廚師每年要到小學、幼稚園,用當地普通的食材做好吃的法國菜,所以他們的國民從小就知道什麼叫好吃的法國菜。文創法應該禮拜一會通過,裡面有一條是編列經費,讓中學以下學生去欣賞展演。台灣不是設計力的問題,而是鑑賞力的問題。
第二點是:協同共創,發揮功效。像故宮和兩廳院都是世界級的,在兩廳院你會看到很多世界級的藝術家、策展人、經紀人進出。故宮也有很多的文創材料。2003年到現在,台灣的工業設計在IF、red dot、IDEA、G-mark世界4大設計獎項得了800多個獎,但3/4是資訊產品,只有1/4是生活產品設計。異質性的結合就是創新,因此文建會跟故宮、兩廳院或是經濟部工業局這些單位,要橫向的協同共創,資源整合。
第三點就是向上結果、走向國際。哈佛大學企管學院Michael Porter教授研究過十幾個國家、六十幾個產業,說過鑑賞力,為什麼美國的醫療儀器,德國的切割工具,義大利的磁磚是世界一流的?其中的主因是當地人民對此產業有非常挑剔的需求。國民的消費力、購買力就界定了這個國家生活美學的水準,不是只有供給面、需求面更重要。走出國際要有自己的基因和identity,要原創還是得要從認識自己出發。
全文完
以上內容版權屬原講者所有
紀錄/gtc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