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角是西川滿
不幸 孤陋寡聞的我
不知其為何許人也
只好先看看維基百科怎麼說:
西川滿(にしかわ・みつる,1908年2月12日—1999年2月24日),台灣日治時期的
作家與文藝工作者。出生於日本福島縣會津若松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法文科,
大學畢業論文研究韓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
西川滿三歲時隨雙親來臺灣,其間除1927-1933年返日就讀大學外,一直到1945年日
本戰敗為止,在臺灣度過約三十年的歲月。他的創作始自臺中一中(這邊大概是誤植,
實際應該是台北一中)時期,1935年出版首部詩集《媽祖祭》。
其所創辦的《文藝臺灣》,較代表日本人的臺灣觀點,與從該刊出走的張文環等創辦
的《臺灣文學》的臺灣人觀點,適成對比。西川滿的作品多描寫台灣的歷史與風土,
以異國主義陪襯著幻想的情調呈現。
西川滿身後將兩萬餘冊書捐贈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今藏於麻豆校區。
●著作
《臺灣縱貫鐵道》
《西川滿全詩集》
《赤嵌記》
●參考
垂水千寭著,凃翠花譯,《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第一章
〈二大日本語雜誌[的誔生〉,頁13-28。
---------------------------------------------------------------------
以下是筆記:
本姓秋山 1908年(明治41年)生
時正值日俄戰爭
祖父因此取名“滿”(滿州)
宮田彌太郎
理想主義的左派
皇民化運動 鼓勵作家寫台灣民俗
封面、版型都自己做
立石鐵臣 木刻
橋
保留台灣民俗材料
色彩俗豔
取材自生活周圍
鄉土文學
黃春明
視覺
出版品
雜誌
堀口大學(文學家 詩人)
雜誌分為:手工 豪華版 普及版
媽祖
坂本一敏
井手薰—總督府建築師
河野鷹思、原弘、龜倉雄策--組日本宣傳美術協會
柳宗悅--民藝學家
思地孝四郎、川上澄生--版畫家
築地小劇場
華麗島頌歌
文藝台灣
日孝山房—西川滿的書房
池田敏雄編輯“民俗台灣”(立石鐵臣做封面)
保存大量通俗文化
佐滕春夫
矢野峰人
立石鐵臣--畫家、裝幀家、台大人類學研究員
石川欽一郎--炮兵測量官
教導台人繪畫
塩月桃甫--教的是日人
藤島武二
西川滿書籍風格的經驗總結:
1.文學性--接受性、原創個性強
2.限定本—針對小眾市場、單位成本高(成本較易控制)
3.自主性大—隨自主創作意識執行
4.地方色彩濃—取用台灣鄉土民俗美學元素
西川滿台灣時期的書籍裝幀 對台灣書籍的影響:
1.藝術表現形式上選材的學習
2.創作策略的體認
3.創作思維的驗證
生活週遭眾人未見的小事著手
大家都走一樣的路—塞車
走別條路雖然一開始有點寂寞
說不定可以走最遠
(本文圖片均錄自《鞠園》台灣文史論壇,圖片版權均屬於原作者所有)
《臺灣文學集》
《西遊記》
《霧社》
----------------------------------------------------------------
關鍵字搜尋:西川滿
(以下文章錄自: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古文書室暨數位典藏計畫聯合網站--臺灣歷史
檔案資源網http://ithda.sinica.edu.tw/?action=info&id=50%E2%8C%A9=)
限定本之鬼--西川滿 >
1908年2月12日 水瓶座
從虛歲三歲起至三十六歲,已住習慣的我而言,臺灣是我精神上的故鄉。一閉上眼,
即使如今已八十四歲也仍記憶猶新:「紅衣黑臉的天后的神轎走過眼前。斷崖下,
輝映著碧綠的海洋。夾竹桃花盛開。」啊!粉身碎骨於思慕之中,幾乎不知今世是
何世。(西川滿)
「西川滿這個名字,除了相當少數的特定人物之外,恐怕沒幾個人知道」(中島利郎)
。所謂特定人物指的是限定本收藏家和「日本天后會」會員。在台灣,西川發行了許
多美麗的限定本,詩人堀口大學也讚嘆過:「『漂亮的書來自台北』的名言,真是越
來越不可動搖了。」雖然經營書房和出版社,沉溺於美麗與浪漫的他卻一點也不像出
版商。
1908年2月12日出生於會津若松市,父親西川純,兩歲時,隨家人遷居台灣,一直到
1946年返回日本,台灣已是故鄉。
就讀於台北一中的時期(1920年),西川就以石版印刷方式創刊了《杜詩人》等雜誌,
手工製作並出版了《愛之幻影》、《象牙船》等詩集,美麗的裝幀書開始萌芽。
1928年,進入早稻田第二高等學院就讀,專攻法國文學,師承於吉江喬松、西條八十
、山內義雄,西川浪漫且藝術至上的文藝態度,除了自身的個性之外,這三位教師也
給予不小的影響。從早稻田畢業後,他為了留在東京或回去台灣的問題猶豫著不已,
他的恩師吉江喬松對他說:「為地方主義文學奉獻一生吧!」這句話讓西川決定回台
灣,耕耘他的文學天地。
每次開編輯會議,我都覺得十分頭痛,和他的獨裁作風相較之下,他的兒戲態度更令
人難以忍受,好像閒著沒事做的貴夫人一樣。(張文環)
父親是昭和炭礦社長,同時又是市議員,說來西川滿是身世烜赫的富家少爺,加上個
性及學識背景,他所創造的,不論是文章或是書,不管是文字或是裝幀,都是美麗的
藝術,滿溢著異國情趣。不過,在寫實的台灣作家眼中,這種「有錢公子」的氣質,
卻令人感慨!張文環曾在文章中這樣形容:
西川議員是紅牌人物,西川滿則是「御用文學家」。不只台灣人認為他所編輯的雜誌
,太偏重於他個人的興趣本位;更有許多主張人道主義的日本人士,對他的雜誌抱著
不歡迎的態度。我也是《文藝台灣》的同仁之一,每次開編輯會議,我都覺得十分頭
痛,和他的獨裁作風相較之下,他的兒戲態度更令人難以忍受,好像閒著沒事做的貴
夫人一樣。
龍瑛宗提出了更具體的評論:
如果他能走出文學的平原,進入山谷,攀登懸崖,去捕捉婆娑人生的現實層面,那麼
他的文學將會使欣賞者感受到更大的震撼力。如果他受不了那種氣氛,也不妨再回到
從前的領域。到那時,他的文學形態已不復當年了;我們將會發現幻想與現實高度融
合之後的絕妙樣態。而且他的作家生涯也將是無可限量的。
充滿熱情而形塑的南國風情,顯然無法獲得廣大的共鳴。面對皇民化運動、禁用中文、
改日本姓名、志願兵制度等殘酷的現實,寫實的文學場域才是台灣作家們情緒的歸宿。
張文環後來脫離《文藝台灣》,開創《台灣文學》,與其說是立場的對立,不如說是
兩個文藝觀分流所形成的結局還來得妥當些。不過,時間累積之下,加上以政治觀切
入文學閱讀與研究的情況,這些看法卻變成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西川滿支持當時的
殖民政府,還是享有資源的御用文學家。
西川滿曾經回憶: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台灣文藝的興盛。所以,四處拜訪我當台灣日日新學藝部長時,和
我有特別交情的官方及民間有力人士,請他們連名,他們也欣然同意。我想,在這塊
人們認為『只有官僚才是人』的土地上,這種作法比較容意培育台灣文藝的幼苗。詩
人長崎浩是總督府的官員,當他穿官服去上班時,負責警戒的數名守衛一起舉手敬禮;
但是,如果,如果他穿西裝經過,他們絕對不會行禮的。換句話說,尊貴的不是人而
是官服。……糊塗學者可能會以為,這是官民同心協力創辦『文藝家協會』─那就大錯
特錯了。如果真的是這樣,『文藝家協會』的集會在總督府辦就好了,何必用我家的
小房子作會場呢?
對西川滿而言,成立一個文藝協會,也許是一直深藏在他心中「為地方主義文學奉獻
一生吧!」這句話的實踐,而他耽美浪漫的作風,是藝術至上的演出,如果只以御用
文學的西川成見來閱讀他的一切,其實未免失衡。
想在這個死氣沉沉的台灣,展開一個盛大的文藝活動,因此招集了一些詩人、小說家
朋友。可是,主義不同、主張各異的小說家之間一直無法達成共識。(西川滿)
1933年決定回台的西川滿,翌年1月進入《台灣日日新報》社,7月主編該報文藝欄,
並且擔任《愛書》的編輯。9月,創設媽祖書房(1938年3月改名為日孝山房,致力於
裝幀出版工作),刊行《媽祖》雜誌。1939年9月,創立台灣詩人協會。12月創辦詩
誌《華麗島》(出版一集就停刊了)。1940年1月,改組「台灣詩人協會」,設立「台
灣文藝家協會」,發行《文藝台灣》。對於這段故事,西川也有自己的描述:
想在這個死氣沉沉的台灣,展開一個盛大的文藝活動,因此招集了一些詩人、小說家
朋友。可是,主義不同、主張各異的小說家之間一直無法達成共識。我的性子急,便
遊說好友北原政吉,乾脆先把詩人組織起來;於是組成了『台灣詩人協會』,舉辦創
會儀式,並且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出版一集《華麗島》。……僅僅一集的《華麗島》所
要傳達的訊息,何止千千萬萬。僅僅一集。是的,《華麗島》是「一集雜誌」。因為
小說家們看到這本創刊號,大吃一驚;認為詩人們能有這種成績,他們也能,便要求
我也提携他們。為了『台灣詩人協會』長遠的發展,我乾脆把它撤銷,另行協助設立
『台灣文藝家協會』。於是,翌年1月1日,詩誌《華麗島》第2號搖身一變,成為綜
合雜誌《文藝台灣》創刊號。(年譜九)
達到詩人和小說家結合的目的之後,翌(1941)年3月開始,發行者名稱便改為「文藝
台灣社」。《文藝台灣》最好能以詩和小說為主;可是既然是「會刊」,就必須包括
短歌、俳句、川柳在內。而這些都已經各有各的專門雜誌,不必多此一舉。於是,「
文藝家協會」改成由各雜誌結社和其所屬會員組成,不辦會刊。經過這番改革,《文
藝台灣》成為我可以充分發揮個性的雜誌。……名義上是官民同心協力,事實上從來
沒有拿過任何捐款。名譽會員、贊助會員一律不收會費。正式會員會費一円五十錢,
付不起的人也不催繳。(年譜十)
不斷地在南方之國努力拓墾著不同於東京主流的文學田地,是項豐偉的事業,卻不見
得完全的成功。西川自己曾說過,他所喜好的不是中國式的街景,而偏好中西合併的
風光,僅管作品都以台灣為素材,而且隨處可見以台灣話入文,但描繪的卻是日本人
眼中的南國,與台灣人的感受格格不入,甚至引起分歧。這並不表示西川完全沒有值
得討論的地方,相對的,他是日治時期文學研究上一個有趣的典型。
我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狀況下,書的裝幀材料都比書的內容要來得重要。在把玩材
料之際,能與材料溶為一體的內容自然而然就浮現出來了。到現在這種作法還是沒變
。(西川滿)
這是一個限定本之鬼的自白,在經過對文本的咀嚼、消化之後,從嚴選宣紙、版畫、
鉛字、色彩到裝幀的精心製作,形成與原作相襯相映,西川潤口中的「珠玉之作」,
凝結於書頁中的是詩人與作家的靈魂,也是裝幀者的熱情。
對於限定本無可救藥的執著,回到日本後仍然延續著。1950年代後期,西川對命運學
深感興趣,1961年,引進了媽祖信仰,成立「日本天后會」之後,西川將大部份的精
力都投注於限定本的製作與信仰,名符其實的「一生浪漫,深愛著未知的、美的東西」
(西川潤)。
在日本,創業於1937年的吾八書房,發行了西川滿幾本限定插畫書,當時雖然獲得好
評,但限定本畢竟還不是十分廣泛。之後,吾八書房創刊了「限定本手帳」,這本雜
誌成為限定本的教科書,因為在第三期中編入了媽祖、日孝山房特輯,使愛書家們對
這些於台灣發行並且洋溢著異國風情的書大感興趣。現在西川的手造限定本,即使是
在日本的舊書坊,也不見得找得到,儼然是洛陽紙貴的珍品了。
南方是光之源 給我們 秩序與 歡喜與 華麗
回台之前,恩師吉江喬松寫了這段詩句相贈,因此西川稱台灣為華麗島,加上為地方
文學努力的期許,可以說一直到死,他都未曾放棄那枝描寫台灣的筆(葉石濤),將當
時不被執政政者珍視的民俗與信仰,提到文藝的殿堂之上,調和出充滿異國情調、歌
詠似的小品。
這位總是西裝筆挺,著重教養的風雅少爺,真心愛著在這片土地上的所見所聞,還有,
那位在他心目中宛若美麗少女的─媽祖。
關鍵字搜尋:立石鐵臣
(以下文章同樣錄自: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
http://ithda.sinica.edu.tw/?action=info&id=51&lang=)
靜鬱下的熱情--立石鐵臣 >
「故鄉未必是客觀的土地……
故鄉乃是以過去的記憶與想像所建立的神聖殿堂。」(德富蘇峰)
1905年3月11日 雙魚座
前半生流轉於東京、鎌倉、真鶴與台灣,隨著不同時期的旅台歷程,不斷深化著畫家立
石鐵臣與台灣的情感。
立石鐵臣誕生於城內區的東門街,父親立石義雄任職於總督府財務局。個性內向害羞的
他,從小就喜歡窩在家裡看圖畫書。8歲時因父親調職而舉家返日,兒時記憶的台灣並
不清晰。
16歲進入川端畫學校學習日本畫,雅號「青玄」,開啟了繪畫生涯。1926年,畫家岸
田劉生從京都來到鎌倉養病,立石前往拜訪並向他學習,從此走向油畫創作之路。1929
年,岸田劉生過世,立石持續三年接受梅原龍三郎的指導,並參加其所主持的國畫會展
(國展),於此時加深了對梵谷及萬鐵五郎的興趣。1933年春天,28歲的立石鐵臣返回
童年記憶中的臺灣旅行寫生,短暫停留三個月,描繪了大稻埕的河岸風景、古街萬華、
山丘小鎮淡水以及植物園之春等作品,這些台灣畫作都入選了四月的國展,並且被推薦
為畫友。
因為來台旅行寫生的成功經驗,1934年7月,再次整裝,帶著畫具,來到台灣。雖然畫
家朋友們都感到驚訝與惋惜,認為不應到缺乏同儕刺激的地方去,但是梅原龍三郎卻認
為他的畫相當適合表現台灣。「暫時住在那裡的話,或許能夠畫出美麗的台灣繪畫吧!」
。旅居二年半左右,將台灣的南國風光,融入用色鮮明的畫作中。10月,首次參加台展,
作品「大稻埕」獲得了台日賞。
1934年9月,受到顏水龍的邀請,參與創立台陽美術協會,成為協會裡唯一的日人畫家。
1935年由於台展改革問題引發台、日籍畫家的對立,使立石鐵臣十分為難,因此發表聲
明,保持獨立立場,自由創作,退出台陽。這一年他與西川滿等人創立創作版畫會,並
於《媽祖》雜誌發表版畫作品。1936年3月,舉辦「告別洋畫個展」後,就返回日本。
返回東京之後,經常前往鎌倉、湘南海邊及真鶴寫生。9月,受梅原的推薦,代表國畫會
參加天城畫廊主辦的「第一回各派選拔新人連續個展」。參展作品多半以台灣風景為主,
也有湘南、真鶴風景。永山義孝觀展後在《臺日新》發表評論,將立石定位為繼石川欽
一郎後重要的台灣風景畫家,認為「台灣的風景能夠帶給東京觀眾這麼大的感動,確實
是很有意義的事。」
1937年,立石在國展中提出「半月橋」、「來青閣」、「迴廊」等以林本源庭園為主題
的作品,並被推薦為國畫會會員。同年蘆溝橋事變拉開戰爭的序幕,這時期,立石接觸
了大量的歐洲近代繪畫,包括馬諦斯、畢卡索、塞尚等畫家。
1939年,在大戰的動蕩中,立石接受了台北帝大理農學部長素木得一的邀請,前往台灣
從事「即物細密描寫」的工作,再次踏上旅程,展開長期的旅台生活。標本描繪的工作,
讓漂泊且貧困的立石有了每個月95圓的資糧,雖然拿著放大鏡精準細膩地描繪出眼前的
昆蟲並不是興趣所在,但卻能給他安定的生活以及繼續彩繪台灣的機會。
1941年,經由工藤好美的介紹,與其妹妹工藤壽美結婚,隔年長男光夫誕生,再過兩年
次子雅夫誕生。
1941年7月,立石開始參與《民俗台灣》的工作,連載「台灣民俗圖繪」之外,也負責
封面裝幀與小插圖。1942年4月,立石辭去了帝大的工作,5月開始加入《民俗台灣》
編輯工作,同時也替東都書籍做些裝幀與美術設計的工作,但對於《民俗台灣》的工作,
比對出版社的工作更加投入。
1944年,在大東亞戰況愈形激烈的局勢下,池田敏雄與立石鐵臣先後受召入伍,《民俗
台灣》於是在1945年1月結束。戰後,立石以日僑身份留在台灣,先後擔任台北師範美
術教師、省立編譯館技佐以及台大歷史系講師。直到1948年,離台返日,自此再也沒
有回到這個回憶之島。
「我對此地風土抱著無限的愛情,
因此對這些不曾在此風土紮根,只是隨著氣氛出現的頹廢花朵,只能嘆息不已。
那些人何時才會真的成長於此風土?
在此風土吹拂的風,在此地所結的果實,或此地的鳥獸魚介,
或在此地曾經誕生的美麗,
他們可曾以愛心和喜悅的眼光來欣賞呢?
請看麵包樹寬闊的葉子上和緩地流散開來的葉脈,那樣比例恰到好處的美,
或眾多的蝴蝶翅膀上華麗的紋樣,或夕陽晚霞的七彩燦爛。
如果能從內心抱著愉悅的心情欣賞此地風土之美,
那麼那些在街上盛開的花樣的女性,自然能展示出此地的驕傲,
並象徵健美的新台灣之花」......(立石鐵臣)
《民俗臺灣》不是學術性刊物,而是透過自由投稿,來搜集民俗資料,也保留充份的空
間讓讀者自由發聲。立石鐵臣從創刊號開始就負責了「台灣民俗圖繪」,他穿梭街巷之
間,尋找題材,雙腳踏行了萬華、大稻埕、鹿港、台南等地方,將所見聞到的生活風貌,
隨性速寫,佐以文字記錄,人、景、物都被他轉化為親切的美麗,成為獨特的「鉄」式
風土藝術。
「描繪的方式雖然具有裝飾化的造型,但並不造假。我的原則是不畫不存在的東西,也
不依賴相片,勤勉地到處走動、忠實地寫生。我注意人物的外貌與姿態形體的特徵,也
仔細描繪建築與器物。」
這樣的工作,使沉靜內向的畫家必須走入人群去體驗而描繪,有時還得近距離觀察、接
觸陌生人,透過自己的感官,吸收所有的聲音、味道、顏色,甚至是人們的一舉一動。
也透過池田敏雄的知識,一點一點去了解這片土地。
- Nov 13 Thu 2008 20:04
恭仔的《台灣設計史專題研究》 第四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