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藝術經典大系‧視覺設計卷]
文化總會策劃.藝術家出版社出版
作者:林磐聳



《中文摘要》

在當前「文化創意產業」政策高唱的時刻,「設計」將成為台灣下一波經濟發展的顯學,
但是長久以來台灣藝術界對於「設計」普遍存在歧視與矮化的偏見,總是認為「設計」
只是具有實用功能的藝術表現,其中充滿了商業銅臭味,更將之貶低為雕蟲小技而難登
大雅之堂。因此建立台灣設計的文化價值與設計師的社會地位,自然成為台灣設計界有
識之士的重要課題;反觀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美術館或博物館早已將「設計」(Design)
列為重要的館藏作品,因為這種反映時代精神與社會面貌的「世紀容顏」
(Look of Century),得以具體觀察當時生活型態、消費行為與價值取向,從中觀測
藝術與生活互動的風向,並且藉此得以省思藝術活動的發展脈絡。

因此,探討過去被社會所漠視的台灣設計發展,以及其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影響
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回顧五十年來台灣「設計」有著不同的稱謂與多樣的演變,或許可
以從中窺見台灣設計的功能與內涵之差異,以及其背後不同的價值與意義的發展面向。
我們從「圖案」(Pattern)、「美工」(Art & Craft)、「應用美術」
(Applied Art )、「美術設計」(Art Design)、「商業設計」
(Commercial Design)、「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等不同稱謂,以至
於今日台灣各個設計院校系所通用的「視覺傳達設計」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從中約略可以解讀出不同的名稱,展現的主
體意識與藝術價值各有所指。因此,當「視覺設計」能夠成為全新的專有名稱,象徵它
已經跨越「純粹與應用」、「美術與設計」、「商業與文化」、「平面與立體」的分野
與界限,而呈現出獨立自主的意識,我們得以從中找尋台灣設計的歷史意義與自我覺醒
的主張。

另外在台灣設計發展的過程中,大家時常關切藝術與商業並存的問題,或是探討傳
統手繪技法與數位媒體的技術工具差異,總是停留在功能導向與技術層面打轉,反而失
去追求設計本質與美學涵養的核心價值;若能聚焦在藝術美感、風格樣式、社會議題…
等文化層次的提升與具有自我觀點的主張,才能展現台灣設計發展的精神特質,更可從
中尋找台灣設計持續奮進的關鍵因素,提供台灣設計領域的「設計人」,能夠成功扮演
專業職能的「設計師」(Designer)的角色,並且期許自我提升素質成為令人稱羨的
「設計家」(Master of Design)。

本書即是介紹王行恭、蘇宗雄、柯鴻圖、何清輝、程湘如、李明道、陳俊良、林俊良
等八位設計名家所建構了台灣視覺設計的不同面貌,整理這些設計名家在台灣美術發展不
同領域所投注的心力,以及他們在設計產業所產生的實質貢獻,當這些各有觀點的設計家
被編選在《台灣藝術經典大系》的出版行列,或許這就是對於台灣設計界遲來的肯定與鼓
勵。

※※※※※※※※※※※※※※※※※※※※※※※※※※※※※※※※※※

第壹章 / 序 論:台灣視覺設計的省思
第一節 台灣視覺設計的美學價值

在當前「文化創意產業」蓬勃興起的時刻,為了提升藝術文化的附加價值,必須透過設計
創新的概念與強化視覺美感的呈現手法,用以大幅提高文化內涵的價值意義。因此,政府、
學者與企業紛紛指出「設計」(Design)將成為帶動台灣下一波經濟發展的顯學,一時之
間「設計」成為媒體大幅報導的熱門話題;其中跟「美術」(Fine Arts)最有密切關係
者即屬「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主要乃是因為兩個學門領域、養成教育、表
現技法與呈現方式幾乎大同小異,「美術」與「設計」兩者可以說是有如孿生兄弟般的親
近,甚至於還出現台灣所特有的「美術設計」專有名詞,但是「設計」是否具有「美術」
的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卻是長久以來值得商榷的課題。因為就台灣公部門所舉辦的美展,
如「全省美展」、「全國美展」的競賽與展覽項目都設有「設計類」,由此可見其被歸類在
「文化藝術」領域早已成為事實。但是長久以來台灣藝術界對於「設計」普遍存在歧視與矮
化的偏見,一般人總認為「設計」是借用視覺藝術的應用表現,由於具有實用功能的藝術表
現,其中充滿了商業銅臭味,而將之貶低為雕蟲小技而難登大雅之堂,因此設計家甚少被羅
列在美術類的行列,國內美術館也甚少舉辦視覺設計類的相關展覽,更遑論設計作品能被蒐
錄典藏。因此,如何建立台灣設計的文化價值與設計師的社會地位,自然成為台灣設計界長
久以來所關注的重要課題。(圖001.配合「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下之「文化創
意產業」,經濟部商業司「提升商業設計計畫」,藉著台北捷運藝文空間舉辦「商業設計廊」
用以推廣商業設計。)

反觀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美術館或博物館早已將「設計」列為重要的館藏作品,因為這
種反映時代精神與社會面貌的「世紀容顏」(Look of Century),得以具體觀察當時的生
活型態、消費行為與價值取向,從中觀測出藝術與生活互動的風向,並且藉此省思藝術活動
的發展脈絡。若回溯歷史發展的軌跡,今日優秀的設計產物可以預期將成為明日的歷史文物,
當代的設計風貌也會成為未來的歷史風格。因此,探討台灣設計的歷史意義與存在價值,若能
聚焦關注過去台灣社會發展的脈動,從中整理不同階段的生活美學與價值取向,藉以梳理出屬
於台灣特有的視覺文化,那麼台灣設計的美學價值就會自然成形,相對地台灣設計師的社會地
位才會個性鮮明並且具有尊嚴地呈現出來;而原本被藝術主流所忽略的設計價值,以及多元文
化之下實用藝術的社會意義,才能找到應有的歷史的定位。


第二節 台灣視覺設計的名稱演變
回顧多年來台灣「設計」有著不同的稱謂與多樣的演變,或許可以從中窺見台灣設計的功
能與內涵之差異,以及其背後不同的價值意義。我們可以分別從50~60年代的「圖案」
(Pattern),60~70年代的「美工」(Art & Craft)、「應用美術」(Applied Art)、
「美術設計」(Art Design),70~80年代的「商業設計」(Commercial Design)、「平
面設計」(Graphic Design)…等不同稱謂,以至於80~90年代以後台灣各個設計院校系所
通用的「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從中可以約略解讀出台灣
設計界對於不同名稱的意涵,以及各自所展現出的主體意識與藝術價值,並有不同側重的發展
面向。

有關「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是由美國書籍與字體設計家威廉.艾迪生.德威
金斯(William Addison Dwiggins,1880~1956)於1922年所創造提出的新詞:「平面設
計師」(Graphic Designer)而來,這是特指結合字體編排、插圖、照片與印刷,用以達成
資訊解說功能之專業者。就當年傳播工具與社會環境而言,主要是指針對平面印刷媒體的視覺
設計表現,這個新詞在當年設計界並未被廣泛採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被推廣開來。

國際設計界率先使用「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專有名詞,
並且將之實際應用發展出具體的成就,首推德國烏爾姆造形藝術學院
(Ulm 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由創立該校的副校長奧托.艾歇
(Otl Aicher,1922~1991)在1957年設立了「視覺傳達系」(Visual Communication),
1958年改為「視覺設計系」(Visual Design),其目的是為了因應現代大眾傳播領域中有
關視覺造型的傳遞解說功能,希望培養具有整合字體編排、圖形設計、攝影與展示技法,並且
加上電影與電視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這種因應時代潮流嶄新的設計教育理念,在奧托.艾契爾
參與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視覺形象規劃,從標誌、運動項目、指示符號、色彩計畫、海報…
等整體設計,將「視覺傳達設計」的內涵具體而微的呈現出來。(圖002.由奧托.艾歇
(Otl Aicher)所主持設計的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運動項目指示符號,影響後世視覺設計的
發展極為深遠。)

反觀國內設計教育從「平面設計」轉換為「視覺傳達設計」,以1990年大葉大學成立「視
覺傳達設計系」,與同年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也將原有行之有年的「商業設計系」更名「視覺傳
達設計系」是為濫觴;之後台灣各個設計科系紛紛從原有「美工」、「應用美術」、「美術設
計」、「商業設計」、「平面設計」…等不同觀點的發展方向,推進至結合數位媒體與新興傳
播工具的「視覺傳達設計」嶄新領域。因此,當「視覺設計」成為嶄新的專有名稱,象徵它已
經跨越「純粹與應用」、「美術與設計」、「商業與文化」、「平面與立體」的分野與界限,
形成統整美術、功能、媒體、工具與空間次元的設計概念,進而呈現出具有時代意義的精神內
涵,台灣設計的發展也跟著國際潮流與傳播工具而走入歷史的新頁。


第三節 台灣視覺設計的歷史軌跡
回顧台灣視覺設計的歷史軌跡,從不同階段台灣設計團體與協會組織的成立與發展過程,
可以感受前輩設計家對於台灣設計紮根、播種、推廣的用心;另外從中得以發現在不同發展階
段與應用設計領域,各有許多值得肯定與紀錄的設計家,為台灣的視覺設計共同建構出美麗的
光譜。

有關台灣視覺設計集體活動或組織社團協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62年由王超光、楊英風、
蕭松根、簡錫圭、郭萬春、江泰馨…等設計師,結合當年國華廣告、台灣廣告、東方廣告公司
成立「中國美術設計協會」(即今日「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為台灣美術設計奠定社團
發展的基礎;該協會不僅是成立最早,早期更有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分會,歷經王超光、楊
景天、陳振豐、鄧有立、楊夏蕙、謝義鎗、陳志成、張文宗、林春結、王士朝、何清輝、楊宗
魁…等歷屆理事長的推動,「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成為台灣最大規模且具代表性的設計社
團;該協會分別於1991、1993、1994、1996、1999年舉辦「GRACOM台北國際專業設計攝影
暨印刷展」,推廣設計專業的社會價值,並且積極引進國際專業設計新知;尤其是1995、1997、
2000年經由當時協會主要成員楊夏蕙、王士朝、何清輝、楊宗魁、夏書勳、林磐聳…等人精心
擘畫,先後三次假台北市中正藝廊舉辦展期長達一個多月的「台北國際視覺設計展」,歷屆展
出內容計有「中華民國視覺設計展」、「亞洲包中設計交流展」、「華人設計名家百人展」、
「台北國際海報節」、「法國國際海報沙龍展」、「台灣印象海報精選展」…等規模盛大的設
計專業展覽,吸引台灣設計界爭相觀賞,並將台灣視覺設計推展達到高峰;另外2003年舉辦
「台灣設計公聽會」、2005年舉辦「台灣視覺設計高峰會」都是結合產官學界匯聚一堂,深具
歷史意義的大型活動。(圖003.由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主辦的「2003年台灣設計公聽會」
假台灣師大綜合大樓舉行,首開產官學共同探討台灣視覺設計的現況與發展問題。)

1962年省立師範學院美術系(今日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的高山嵐、沈鎧、林一峰、
張國雄、葉英晉、黃成、簡錫圭等七人以共同的主題:「台灣的觀光」在台北市藝林畫廊舉辦
「黑白展」,1963年再度舉辦以「鳥」作為主題在海雲閣畫廊舉辦第二次創作展,首開台灣設
計界自主意識的創作展覽之濫觴;這批早期台灣培育的年輕藝術家因應工商社會的發展,分別
投入在廣告公司、美國新聞處、觀光局…等不同機構的廣告宣傳部門任職,將在校所學的藝術
美感與創意表現應用在商業推廣與政令宣傳之上,可謂是台灣「美術」與「設計」過渡發展的
縮影,也預告設計師在台灣社會發展所具有獨立價值的年代之來臨。

1971年由國立藝專美工科(今日台灣藝術大學)畢業的陳翰平、霍鵬程、楊國臺、吳進生、
謝義鎗五位年輕的設計師在台北市精工畫廊舉辦「變形蟲設計展」,隔年再次舉辦「變形蟲觀
念展」;之後陸續有國立藝專美工科校友王行恭、蔡靖國、吳昌輝、霍榮齡、闕秀格、余立人、
翁耀堂、劉朝森、陳進丁…設計師的加入,1974年經由施翠峰教授介紹與韓國現代設計實驗作
家會密切交流,陸續舉辦「中韓心象藝術展」(1974)、「中韓趣味設計展」(1979)、「中
韓俗語表現展」(1981)、「亞洲設計名家邀請暨變形蟲年畫展」(1982)…等,其中連續多
年舉辦了「中韓Graphic交流展」;「變形蟲設計協會」是台灣首度以專業設計師為主體的設
計協會,在王行恭、霍鵬程、吳昌輝、謝義鎗、楊國台…等歷任會長主持會務,除了持續舉辦
會員年度創作展覽之外,並且多次進行韓國、日本、香港的國際設計交流,對於推動台灣設計
的發展確實功不可沒。

1981年由凌明聲、廖哲夫、胡澤民、蘇宗雄、王行恭、霍榮齡、張正成、黃金德、陳偉彬、
陳耀程、王明嘉、劉開…等十七位台灣資深的專業設計師成立了「台北設計家聯誼會」,由蘇
宗雄擔任首屆會長,假台北市春之畫廊舉辦會員設計作品展;1982年該會接受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的委託,企劃製作並出版了「文化海報規劃報告書」,同時舉辦「文化海報大展暨台北
設計家聯誼會年展」;1983年配合台灣省政府「綠化年」活動,舉辦「自然美.綠化年」海
報展…等。「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是歷年來台灣設計界會員素質最整齊的菁英團體,大家有感
於國際先進國家的「ADC:Art Director Club藝術指導俱樂部」影響國家與社會的設計發
展極為深遠,每個城市ADC的表現可說是該國設計水準的表徵,因此特別在台北成立相應的專
業設計團體,希望大力提升台灣設計界的視野與素質;只可惜該會舉辦三屆活動會務即告停止,
雖然這個優秀的團體如同絢爛的煙火,光芒四射的火花匆匆掠過,但卻燃起台灣設計界後輩更
加旺盛的企圖心。


第四節 台灣視覺設計的現代風貌

80年代中期台灣工商社會蓬勃發達,政府機構推動民營化政策,另外為了因應開放國際企
業進入台灣市場的競爭力,公民營企業對於設計服務的需求大幅提升,促使同行專業設計的集
聚力量與組織結構隱約成型;因此進入90年代,許多專業視覺設計同好紛紛成立新的設計協會,
可謂是台灣設計界百花齊放的年代。其中如因應台灣企業形象與品牌發展的需要,由賴東明、
石滋宜、張百清、高英武、林磐聳、陳木村…等人成立了「中華民國企業形象發展協會」,主
要以企業形象策略規劃與設計推廣為主;1992年以程湘如、簡正宗、王炳南三家公司成為創始
會員成立了「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希望建立設計制度的共識與業界的公信力,共同促進台灣
設計觀念與品質的提升,發展台灣的設計文化而努力;「台灣包裝設計協會」則由鄭志浩、許
富堯、李淑君…等人倡導成立,並且多次與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地包裝設計師舉辦「
亞洲包裝設計展及研討會」,提升台灣包裝與品牌設計的能量投入甚多,對於促進台灣商品流
通與提升品牌價值的貢獻良多。

另外有關台灣區域性設計社團的設計發展,則有楊夏蕙組織中部地區設計師陳清文、林彩
霖、蔡建國、涂以仁…等人籌組了「台灣形象策略聯盟」,積極推動地方產業與政府機構形象
的規劃設計卓然有成,並且用心經營設計在地化的紮根;「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也90年代初
成立,在吳維仁、詹金瀚、李三元、林宏澤、買輝郎、林水旺、林國慶、吳昇鴻、黃添貴…等
歷任理事長用心經營,不僅大力推動南部設計水準的提升,展現健康活力又屬於「南方觀點」
的設計力量。多年來更成功的舉辦「台灣創意之星」、「台灣設計雙年展」等全國性的設計競
賽;近年來更配合城市行銷舉辦「My City」、「友善的城市」全國性的海報展覽。

1991年台灣師大美術系設計組畢業校友丘永福、高思聖、葉國松、游明龍及林磐聳五人創
立了「Taiwan Image/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今日「台灣海報設計協會」)堅持推動建
立台灣設計家的主體意識;該會創立宗旨:「熱愛台灣、重視傳統、關心設計」言簡意賅地揭
櫫自我覺醒的觀點與設計主張,會員涵蓋台灣不同年代、社團協會、學校與海外地區的設計人
士,尤其是陸續加入王士朝、何清輝、柯鴻圖、程湘如、楊宗魁、王行恭、蘇宗雄、林宏澤…
等資深設計家,建構起台灣設計能量最為旺盛的團體;該會除了每年持續舉辦年度主題展覽,
並在台灣北中南各地巡迴展覽推廣,從1993年開始獲邀至大陸北京、上海、杭州、武漢…等地
舉辦展覽及交流活動,建立起台灣設計的正面形象,並且發揮引領大陸設計發展的作用,此可
由近年來大陸不同城市也都沿用「Taiwan Image/台灣印象」的策略模式,爭相舉辦「○○印
象」城市海報展覽或競賽窺見一斑。(圖004.1996年「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在台北師
大畫廊舉辦「色彩」專題海報設計展,來自香港、大陸設計家集聚一堂。)

另外,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曾經策劃「’97台北國際海報節」、「發現亞洲國際海報邀請展」、
「向海報設計大師致敬.福田繁雄在台灣」、「向羅特列克致敬」、「綠與生命.永井一正在台
灣」、「2005台灣國際海報獎」…等國際設計展覽,明確提出台灣在國際設計發展的觀點與主張;
其中「2003年國際漢字海報邀請展」的舉辦,獲得2004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現代設計事典」以
「漢字與設計.東亞平面設計表現」作為特集加以詳加介紹;另外配合2005愛知萬國博覽會的
「亞洲環境海報展」也邀請該會會員20人提供作品參展。「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是近年來台灣
平面設計類社團積極參與國際設計競賽、策劃展覽並引進國際設計名家、持續進行海峽兩岸四地
與國際設計交流的設計團體,可謂是默默地促進台灣設計運動的推手。

2002年「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COGRADA: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Graphic
Design Associations」來台舉辦「亞洲區域會議ICOGRADA Regional Meeting」,這是台
灣平面設計社團「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台灣海報設計協會」以
及「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加入「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COGRADA」會員之後,爭取全球最
具代表性的國際平面設計組織來台舉辦區域性交流活動,當時共有來自十五個國家的設計代表來
台交流,同時在台北舉辦了「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亞洲區域會議」、「品牌形象設計論壇」、
「發現亞洲國際海報邀請展」等活動;同年由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作為主辦單位,結合台灣視覺
設計相關協會聯合舉辦了首屆的「台灣設計雙年展」,並且依照國際規範邀請國際專家參與評審
作業;同時高雄東方技術學院配合「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COGRADA」的到來,結合台灣十多
個設計院校系所成功地舉辦了「國際華文設計研討會」、「國際華文設計學生研習營」,之後陸
續邀請石漢瑞(Henry Stainer)、福田繁雄、靳埭強、趙英濟等國際大師來台講座與研習,
奠定台灣視覺設計教育與國際設計發展的基礎,以及學術與實務合作的模式;另外,同年陳俊良
以「久違了,東風」榮獲法國國際海報沙龍薩維納大獎、陳永基的「三眼:亞洲海報三國志」榮
獲2002捷克布魯諾平面設計雙年展市長獎,兩個獎項象徵台灣設計家在國際發光發熱,更為台灣
在國際平面設計舞台找到了位置;因此,2002年可說是台灣視覺設計邁向國際的關鍵年代。(圖
005.2004年高雄東方技術學院舉辦「國際華文設計研討會與學生研習營」活動場景)


第五節 台灣視覺設計的專業肯定

綜觀台灣視覺設計發展可以發現幾個極為有趣的現象:一是台灣設計社團的成立約略以十年
為一個循環週期,帶動一波一波新的觀念主張與設計運動,自然而然就形成一棒接著一棒的台灣
設計接力賽,雖說觀諸自然生態循環總是脫離不了「一代新人換舊人」的現實,但是難能可貴的
是台灣新舊設計協會與設計名家薪火傳承的運作尚稱圓滿順暢。二是小小的台灣同時並存許多不
同專業領域甚或是同質性的設計社團,但是各個視覺設計相關協會卻能和諧共生,甚至跨界相挺
共同為促進台灣設計的全面發展而攜手並進,但是這同時也是國際設計友人所關心為何不集中資
源,發展出具有整合性的共同組織?三是擔任台灣設計社團的負責人,如變形蟲設計協會的王行
恭、台北設計家聯誼會的蘇宗雄、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的何清輝、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的程湘如、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的柯鴻圖…等人,由於各自除了具有專業的設計實務經驗之外,並且曾在不同
的設計團體擔任要職投注心力,其服務貢獻的長度或廣度也比較他人更為投入,這種「知行合一
」的人格特質,相對地出現了更多優秀的作品。

配合「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下之「文化創意產業」,經濟部商業司針對設計產業
相關推動擬定「提升商業設計計畫」,並在人才培育、設計輔導、宣導推廣規劃了不同的策略方
向;其中為了表揚推動創意、設計結合商業發展有具體成效貢獻之事蹟,作為台灣提昇商業設計
之標竿與表率,特別於2004年首度甄選商業設計傑出人士:鄭源錦、王士朝、程湘如、林磐聳
四人,以及廣告創意傑出人士孫大偉、王念慈、何清輝三人;再於2005年甄選商業設計傑出人士:
楊宗魁、柯鴻圖、陳俊良、林俊良四人,以及廣告創意傑出典範賴東明;經由本次計劃政府部門
總算給予台灣設計家應有的肯定與尊嚴,更藉此建立起設計家的社會地位,政府已經把設計的價
值從商業效益的基本能力提升到尊重人格本質的深層意義,至此台灣設計可謂是從「商業與物化」
轉為「人格與文化」的嶄新視野。(圖006.經濟部在高雄衛武營舉辦「2005年台灣設計博覽會」
商業設計傑出館,除了展出商業設計傑出人士是基之外,並且規劃多項視覺設計推廣活動。)

本書所選錄的設計家即根據前面所述對於推動台灣設計發展投入心力,並且具有優異成果者,
再加上「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下之「文化創意產業」,經濟部商業司在「提升商業設
計計畫」所甄選出商業設計傑出人士的機制;另外加上從事視覺設計卓然有成的優秀設計名家,
而成為本書所蒐錄介紹的設計名家。


※※※※※※※※※※※※※※※※※※※※※※※※※※※※※※※※※※

第貳章 /藝術家論
1.王行恭「清風明月文人心」
2.蘇宗雄「商業設計藝術情」
3.柯鴻圖「君子不器質與文」
4.何清輝「左擁廣告右設計」
5.程湘如「頑石創意夢想家」
6.李明道「數位設計波麗露」
7.陳俊良「氣韻生動見東風」
8.林俊良「傳統文化現代心」
※※※※※※※※※※※※※※※※※※※※※※※※※※※※※※※※※※
第三章:台灣視覺設計的願景

第一節 台灣視覺設計的星圖

除了第二章「台灣視覺設計群英譜」所選錄介紹的王行恭、蘇宗雄、柯鴻圖、何清輝、程湘
如、李明道、陳俊良、林俊良八位台灣設計家之外,回顧過去台灣視覺設計發展的歷程中還有許
多傑出創意的設計家,各自在不同的領域展現了獨特風貌以及不可抹滅的價值,例如多年來堅持
在常民生活整理資料、尋找素材並且加以記錄、出版、推廣的黃永松,將源自大地的內在生命力
量,透過英文「ECHO」與「漢聲」雜誌加以展現出來,是將「文化」與「商業」整合成為「文化
創意產業」的典範 ;近年來他多次應邀至國際設計會議演講或受邀展覽,成為台灣書籍裝幀與
視覺設計的代言人。曾經推動台灣早期設計發展貢獻良多的「變形蟲設計協會」,其中的健將
霍榮齡在過去「新象文化藝術季」眾多的展演海報,如採用台南武廟山牆開窗的海報,塑造了
令人印象深刻、有如文化標記的視覺圖像,已經成為台灣視覺設計歷史的文化符碼,而其在視
覺設計所堅持的細膩質感與精緻品味,值得設計後輩加以學習。因為行事風格率真直接、勇於
表達追求真理而有「台灣設計頑童」稱譽的王明嘉,多年在「Typography字體設計與編排」
的用心投入與精彩表現,展現台灣視覺設計的不同風貌;近年來他秉持設計良知與期許自己扮
演社會良心所撰述的設計評論,在渾渾噩噩之中發出清澈嘹亮的高音,填補了長期以來台灣設
計發展所欠缺的區塊。

個性內向拘謹、都會俠隱般的劉開,長期為「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侯孝賢等藝
術文化工作者從事的海報及相關的設計,形成台灣視覺設計一道清新的風景,其概念清晰、深
層思考的作品,曾被國際知名的設計雜誌「Graphis」專題報導介紹,而為台灣樹立起飄揚在
國際設計版圖的旗幟。還有年輕世代的李根在長期投入在「AIDS」、「環保」、「生命」、
「自我識別」…等國際關注的社會議題,採用簡明直接的表現手法創作系列海報,常常參與國
際設計競賽而為台灣設計發聲,他被國際知名藝術出版公司Phaidon選錄在2003年出版的
《Area 100 Graphic Designer》名列當代百名設計家之一,可說是「英雄出少年」的典範
,更預告台灣未來設計發展的前景。

另外楊夏蕙、楊宗魁、王士朝在「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秘書長與理事長任期之間,先
後舉辦視覺設計競賽、引進國際設計名家、辦理兩岸交流活動、規劃高峰會議與產學論壇…等
多項設計推廣活動,他們以民間的力量默默地奉獻心力,為台灣視覺設計的發展紮下堅實的根
基;更透過「設計家」、「台灣創意百科」、「印刷與設計」與「設計印象」…等專書與雜誌
的出版發行,為台灣視覺設計發展留下彌足珍貴的史料。(圖第三章之001 黃永松 美哉漢字
漢聲雜誌。圖第三章之002 陳永基 三眼 「亞洲海報三國志」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舉辦
台灣、日本與韓國海報展覽 2001年 。)


圖第三章之001 黃永松 美哉漢字 漢聲雜誌;多年來堅持從常民文化尋找生活語言的「漢聲
雜誌」,提供台灣視覺設計創作發展的思考空間。


圖第三章之002 陳永基 三眼 「亞洲海報三國志」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舉辦台灣、日本
與韓國三國海報展覽 2001年;本作品榮獲2002 Brno Graphic Design Biennial 捷克
布魯諾國際平面競賽市長獎,可說是台灣設計界參與國際面設計類競賽的至高榮譽。

綜觀前章所介紹的八位台灣視覺設計家,以及本節所提及的其他設計名家,得以發現盡
管台灣「設計」在過去常被藝術文化界所漠視,或是從商業經濟效益評估的角度而被看扁的
情況之下,但是這些優秀設計家卻能突破過去停留在功能導向與技術層面的侷限,聚焦在追
求設計本質與美學涵養的核心價值之上,才能夠在「服務客戶」、「創新價值」與「美感文
化」的天平之中找到合理平衡的解決方式。 我們可以從這些設計名家的作品發現各自在(1)
原創價值(2)文化主張(3)風格特色等不同面向的深層思考與創作理念,由於他們勇於面
對自己明確的意識觀念,加上堅持夢想與不輕易妥協的個性使然,因此催發了台灣視覺設計
的覺醒與主張,才能構成照亮天空上不同方位的星圖,引領台灣設計界的後輩持續奮進的方
向。


第二節 台灣視覺設計的版圖

如同台灣在國際的政治情勢一樣,台灣視覺設計在全球設計的能見度頗為低沉;雖然有
了少數的設計家在國際競賽榮獲佳績、受邀參與國際設計會議發表演講,或是擔任國際設計
競賽評審,但是就一個完整成熟的設計產業而言,還有許多改善的空間去建構一個正向循環
發展的優質環境。尤其是面對數位時代的來臨,傳統的工具技法與傳播溝通的介面形成顛覆
性的改變,加上面對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中國市場的崛起,台灣的視覺設計是否在此轉型的時
機找到自己面對未來競爭的利基?

首先就設計產業「服務供需」的面向而言,面對資訊化的數位時代來臨,台灣的資訊產
品在全球經濟發展與產業分工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尤其是在硬體技術研發、生產製造具有領
先全球的主導地位,也因此產生許多國際品牌代工生產的大型廠商,並且創造了良好的經濟
效益。但是就設計產業的整體供應鏈而言,以生產製造的代工廠商比較不如擁有自有品牌的
企業需要視覺設計服務,因此就台灣產業與設計服務的資源互動機制而言,較難產生在全球
設計舞台的國際級大師;反觀日本NIKON與龜倉雄策、美國IBM與Paul Rand、德國BRAUN
與Otl Aicher…等優秀的案例,都是設計名家與國際知名品牌長期合作而相互促進成長的結
果,或許正可以提供台灣企業在發展自我品牌時可以參考。尤其是台灣資訊產業從過去扮演
委託生產製造的角色轉型的過程之中,一些具有先見之明的企業與品牌如acer、BenQ、
Asus…等,紛紛都在國際市場開創自己的品牌形象,正是提供台灣本土設計家攜手並進、共創
未來的大好機會。


再來就設計產業「文化主張」的面向而言,過去台灣視覺設計的專業學習、技術能力、
產業發展都是遵循西方設計的歷史內容 、價值評估、作業模式…等定義標準所獲得的知識
概念,也就是說過去台灣設計是西方強勢設計主張之下的「跟隨者」角色,所有的設計成果
都是在此規範之下去評價演繹;但是面對全球化經濟發展與多樣性的多元文化觀點,再加上
中國市場的新興崛起,國際企業與商品面對市場行銷的消費對象,必須充分考量消費者特殊
的生活文化與圖像符碼的意義,而無法將原本既有的視覺設計或廣告語詞原封不動的移植過
來,因此必須針對特定的對象量身打造。這個市場機遇正好提供了台灣扮演「定義標準」與
「文化主張」的可能性,或許是台灣從另類觀點去建構一份設計版圖的機遇。

面對全球設計產業發展與相互激烈競爭之下,台灣如何在國際設計版圖去擴張地盤,確
實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但是就「版圖」與「地盤」是物理性的空間概念,而「星圖」與
「地位」則是心理性的認同效應,台灣設計界若能掌握資訊產業的資源優勢,以及傳播溝通
介面的轉變機遇,加上台灣在中華傳統文化「定義標準」與「文化主張」生活應用之寶貴經
驗,將有機會建立起全球設計心靈認同的磁場效應。


圖第三章之003 陳俊良設計 漢字國際海報邀請展視覺形象設計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與高雄
東方技術學院合辦 2003年;本項展覽獲得日本平凡社出版的《2004年版現代設計事典》作
為年度專輯介紹,由此可見台灣在「漢字」議題的設計主張受到國際設計大國的肯定。


圖第三章之004 游明龍設計 2005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視覺形象設計 經濟部商業司主辦
2005年;由來自海內外九位國際設計評審團選出的評審特別獎作品,代表台灣積極規劃國
際競賽,用以提出自己的設計主張。


圖第三章之005 2003年國際華文設計研討會與學生研習營 高雄東方技術學院 2003年;
台灣視覺設計的未來要往哪裡走?值得所有關心台灣視覺設計發展的朋友深思。


圖第三章之006 台北捷運商業設計廊 經濟部商業司「提升商業設計計畫」宣導推廣活動
2005年;「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計畫」中「文化創意產業」 項下的「提升商業
設計計畫」,徵選台灣商業創意傑出人士與作品,用以促進商業設計的價值與提升整體設
計的競爭活力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ct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