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永井一正的《上野動物園》



中華民國即將一百年
台灣水彩一百年-石川欽一郎來台
也可以說是現代美術一百年吧

從維多利亞到後現代 數位時代
概念通 一通百通
11/18東方 福田 淺葉克己
每日一字

顧拜旦 1913 奧運五環
designer’s workshop
設計現場 100號紀念特集
tokyo1964
東京奧運會
龜倉雄策(49)
永井一正(35)
田中一光(34)
福田繁雄(32)
勝見勝 東京大學
Katsumie Masaru
設計運動一百年 雄師美術出版
東大丹下研究室
GK研究所
日本設計中心

結構性的概念
一支筷子力量太小
設計產業也應該是金字塔的結構
勝見勝自己不是做設計
設計缺乏評論
文化價值不深
永遠是次級的
graphic design 94
june 1994 summer
100 march 1996
世界平面設計師百傑
IDEA special edition
大高猛 悼念田中一光
芬蘭 阿瓦奧多Alvar Aalto
約翰拉斯金
不要在家裡擺一個實用卻不美的東西

不要只作一件
持續做一百張
想到不重要
想到敢不敢做
敢做 有沒有堅持做下去

modern style
Art Nouveau
青年風格
分離派

OttoWagner
為時代的藝術 為藝術的自由
Gustav Klimt
克林姆

設計論語design dialogue
當你要介紹一個設計師
可以藉由一個大的概念
六張作品為一個系列
做完就不重複做了
人 設計師
觀點 古書 理論
評論角度
做完 再做創作

阮慶岳

以福田繁雄為例
核心 魯賓之杯 圖地反轉
文字layout對他來說是最難的
一以貫之

數學 拓樸學
固定觀點 視覺會欺騙人
虛 實
一件事要從不同角度看
二月 呂敬人工作坊
烏爾姆
杉浦康平 民俗
不丹 尼泊爾 印度
文字的宇宙
文字的祝祭

跨界 電影 詩人
理論 三十張ppt
從代表作中找出元素


【關鍵字查詢】
勝見勝 (Katsumi Masaru)(1909-1983)
設計藝術評論家,1909年生於東京,1932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系,1934 年同系研究所畢業,隨即任橫濱專門學校教授,1941年任職於商工省工藝指導所,1959年任『平面設計』年鑑編輯長,1964年任東京奧林匹克設計專門 委員會委員長,後歷任本設計協會理事長、日本設計學會會長。著作有:『現代設計』、『現代設計入門』、『設計運動一百年』、『美學教育』等書。
詳參:勝井三雄等編『現代設計事典』
勝見勝著『設計運動一百年』『美學教育』『設計運動』

勝見勝,1966,《現代デザイン理論のエッセンス》,ぺりかん社
勝見勝/翁嘉祥節譯,1976 《設計運動一百年》,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此書原著為《現代デザイン入門》,經翁嘉祥節譯,改書名為《設計運動一百年》)
勝見勝,1977,《現代デザイン入門》,東京:鹿島出版会
勝見勝,1986 ,《勝見勝著作集 1 美學‧教育》, 東京:講談社
勝見勝,1986,《勝見勝著作集 2 デザイン運動》, 東京:講談社


本查詢摘錄自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lingyf/na/pep104.html
http://tw.myblog.yahoo.com/jw!DZvFcfKDBRKwVFuDbD2bq.VpDYqVmw--/article?mid=767



【相關主題查詢】
<Mega - event 國際大型活動的設計戰略 主講人:林磐聳先生>

各位老朋友和新朋友大家好,我不是林大師,我是在師大教書的那個「師大林」!實在很不好意思稱為大師,因為被稱為大師好像很快就要買單,而且好像只有在天國的人才能堪稱為大師吧。

我今天談的主題是國際大型活動的設計戰略;我們知道,全世界有各種大型活動在舉辦,但不論怎麼談都會回歸到單一的小點,那就是所謂設計策略的思維;在我們台灣稱之為策略,在大陸則稱為戰略,我個人覺得用戰略來談策略性的東西,會讓人心情沉重,但相對也會比較具有壓力而更加審慎,因此我也延用這個題目,從國際大型活動的設計戰略來做分享。

本人很榮幸的有機會參與了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大型國際活動,因此今天我要從幾個不同的設計觀點來探討,如何設計一個好作品。

台灣在面對未來的世界競爭,不僅是單一的設計的問題,還包括活動系統、人才團隊養成、產業結構的建構等,這才是符合Mega event的需求,也就是說,一個大型活動的舉辦,絕不是單一的只成就一件事或一個人,而是催生了整個設計產業的結構。以台灣目前在全球的處境來看,要爭取舉辦大型運動、展覽、比賽等活動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包括2009年高雄世運,大陸都曾表態說台灣如果籌備不及,大陸隨時可以接手在深圳舉辦。又例如好不容易爭取到2011年世界設計大會來台北舉辦,大陸也提出政治的技術性問題來干預,希望不要在台北舉行。諸如以上的這些問題,已經不是單一的設計問題,而牽涉的是整個戰略的思考,台灣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從設計的角度來看,第一個必然要解決的是設計的問題,因為設計如果做不好,設計就免談了,當設計的問題解決了,在爭取到國際活動的舉辦權時,將可以藉由爭取到的大型賽會活動來提昇國家形象,整合人力資源來建構產業發展。

在這裡,我用日本東京奧運的概念來和大家分享;從東京奧運到大阪的萬國博覽會、1972年扎幌冬季奧運、1975年的沖繩島海洋博覽會等活動的舉辦,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站在一個高度的戰略思考來看國家的設計產業發展。今天不談單純的視覺設計該怎麼做,而是面對這樣一個機會時的戰略思考;當有機會承接這樣一個國際賽事時,包括設計界、廣告界、公關界、CI設計業界到政府部門的思維是什麼?

不僅日本如此,韓國也以同樣的模式進行,從1988年漢城奧運到1993大田科技博覽會,走的都是日本的路線,反觀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又何嘗不是如此?這樣的模式,是一個開發中的國家在面對整體社會轉型,面對世界要重新找回國家主張時,使用大型的國際賽會活動舉辦來達成;台灣因為政治的處境,在爭取大型賽會活動時是非常艱辛的,因此我們也更必須掌握這樣的機會,包括2009年高雄世運會、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2011年世界設計博覽會這幾個非常大型的國際活動,我們可以期待這些活動帶來的成果,但如果思維不改變,其成果也就不必有太大期待。

全世界最大的活動大概就是戰爭,而和平時代的戰爭大概可以說是博覽會。在博覽會中,一個綜合的設計包含了視覺、產品、空間的設計,而博覽會就是發揮綜效的觀點;為何要舉辦世界博覽會?它不是單純催生設計標誌或吉祥物,而是包括系統、服務、交通設施等等,因為有了博覽會,它可以促進地方及社會建設,帶來經貿活動,以及休閒產業的長期發展,國家形象提昇等等。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奧運的五環標誌為世人所熟悉,其實它出現的時間還不到一百年,五環標誌是國際奧委會的象徵,也代表著人類透過運動賽會追求公正、和平的競爭,除了這個代表標誌以外,每一屆奧運都還會有一枚新的標誌出來。單純從視覺設計來看,如何產生一枚標誌,要從國家民族包括藝術文化的主張來出發,東京奧運就是非常重要的指標;1964年東京奧運建構了整套新的系統,不只是單純的標誌,而是包含到整個CI的手冊規範等等,最重要的是把設計產業的人、事、物做一個系統整合,把國家未來設計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提了出來。

大型運動賽會的目標導向應該設在哪一點?一個物件的處理是很容易的,如果是透過這個賽會平台來創造優秀作品,當然是很好的機會,透過視覺設計、產品開發及媒體推動,將這個活動推展到全世界去,這個標誌就等於那個活動,但終究還是「物」的思維,如果可以因為做這一件事而影響到整個系統的發展,例如為了把這個「物」推展出去的那件「事」,這個「事」就成了一個Know-how,可以做為未來的依據,當整個操作的流程如果可以變成標準化的作業模式讓大家瞭解時,就會是更高的層次。除此,因為這些大型活動,可以催生國家的設計明星,從這樣「人」的概念出發來看,除了催生位居頂端的「人」之外,還有哪些「人」可以經由這樣的活動被提升上來,不論是中間的實力份子或是新生代,在成就了金字塔的「人」之後,就可以看到整個產業的願景為何。透過一個國際大型賽會的活動,設計是一定要好的,有了好的設計之後,是否可以把剛剛提到的「物、事、人」三個層次帶上來,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思維。

1963年東京奧運是日本現代設計很重要的發動機,也是使得戰後日本得以從廢墟中站起來的能量。1963年東京奧運,出現了日本現代設計重要的旗手 - 勝見勝。從1970年世界博覽會到1972年扎幌冬季奧運都是他在擔任重要規劃者;勝見勝向來具有不同的視野,他所編輯的Graphic Design雜誌是日本戰後社會認識設計很重要的媒介,可惜他編完九十三期後就過世了,其他人幫他編完一百期來回顧,這本雜誌就消失了。勝見勝本身並非設計人,而是從設計評論的角度切入,包括設計理論的引進等,當日本有大型運動賽會時,就會邀請勝見勝來當藝術總監,把整個活動交由他統籌;1963年東京奧運,勝見勝採用的名家有龜倉雄策(49歲)、永井一正(35歲)、田中一光(34歲)、福田繁雄(32歲),此外也採用大學生,最年輕的二十一、二歲,這些人日後都成為設計名師。勝見勝懂得從「人、物、事」產業結構去思考,把最適當的的人放在最適當的位置,我們也不得不佩服日本政府把這樣的事全權委託他處理,完全信任他的專業能力。

從以上的例子,讓我們看到把人放在對的位置,他的功能就不是單一的解決物或事的問題,勝見勝就很清楚的知道什麼人可以做什麼事,除了龜倉雄策、永井一正、田中一光、還有三浦康平、稻垣行一郎等,當時稻垣行一郎雖然很年輕,但是前景不可限量,三浦康平則是受西方設計思維的影響,引進視覺設計等等觀念。反觀台灣的作法,如果透過政府一定是公開徵選,這是被大眾認為最公平的方式,但是否公平是一件事,設計作品是不是最好又是另外一件事,這就是不同的戰略思考所產生的問題。東京奧運可以有這麼好的規劃,就是來自於有人很清楚的知道,當國家好不容易有這樣的機會時,應該如何把這些東西發展出來,也因為如此,從一九六四年之後,帶動日本設計發展的平面設計巨匠就是這樣上來的,因為大型的賽會活動帶動了日本的發展。

從「物、事、人」的概念出發,除了把「物」設計好之後,應該把Know-how留下來,做為下一次活動的參考,這是「事」的思考,同時,除了頂端的明星之外,如何把中下游的「人」才建構起來也同等重要,當然,更重要的是產業的發展,否則就只是做好一件事或成就一個人,可惜了這麼難得的機會。

我去高雄演講時,曾用「一年之間」為題說明時間是多麼可怕的事情,2008北京奧運與2009高雄世運會只差一年,2010上海世博與2011台北世界設計博覽會也是相差一年,當兩個全世界最大型的活動舉辦之後,台灣舉辦的兩項活動又該如何發揮戰略思考去找到一個可以表現自我主張與存在感的方式,是在世界版圖微不足道的台灣需要思考的。我們知道,北京奧運的戰略思考從Slogan「新北京 新奧運」改成「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並以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做為訴求,以文化做為策略的主軸,應用北京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文化遺產輸出成戰略的內容,例如我們看到舞動的北「京」,印章形象,色彩則使用七巧板的概念,並從最早申辦北京奧運時使用的中國結概念去做組合,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2008北京奧運標誌圖案,在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用太極、中國結 - 吉祥的象徵、中國印 (紅色的璽印代表官府,一般民間的印代表個人) 等構成;還有書法,使用中國書法寫的「Beijing」字樣,上面的這三個點就好像是三個人,而北京奧運的義工形象就是由這三個人的概念所衍伸出來。

我們看到,就連學生設計的海報都可以表達出北京將透過這次活動的舉辦在世界飛躍起來,讓大家看到它的主張,而一年之後,台灣又要用哪樣的面貌來面對?讓我們來做個總結:從2001年爭取到奧運主辦權之後,北京就知道每一年應該在什麼時間與空間去做什麼樣的事情。2009高雄世運會離現在只剩一年,而未來中國還有其他許多活動,我們對於整個大型活動的理念該如何去思考與進行,已經進入倒數計時的階段了!台灣可以做的很有限,機會也不多,應該要好好利用這一次機會,從人、事、物的角度去思考產業結構的發展,這才是眼前最迫切的!

本查詢摘錄自 http://www.ccida.org.tw/news.asp?ID=18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tctcc 的頭像
    gtctcc

    我的戰鬥人生

    gtct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