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網海衝浪 總會找到一些原本不是你要找的
但是蠻好的一些東西
這是當宅男的樂趣

我從國中正式開始學院式的美術學習
雖然學的是美術
但是對人生更感到好奇

國中時 喜歡聽學長姐返校經驗座談
高中開始 更喜歡問老師關於人生的奇怪問題
大學畢業 有幸跟偶像姚一搖老師學攝影
我好奇的也不是攝影

年輕時的我
巴不得時間過的快一點
好想知道
到底3年、5年、10年後
我會在哪裡、做什麼事?

我想一個老師教給學生的
除了他的專業學識、技能
對學生的影響
卻絕不僅僅於此

so,
老師 多講些故事吧~





講題:「往事如風.生命如歌/設計人的夢想、思想、理想」

演講人:林磐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教授兼系所主任



時間:95.11.1 10:00-12:00

地點:臺師大本部綜合大樓203會議廳



演講紀錄: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往事如風,生命如歌。」,這是多年來許多大專院
校找我去談設計人生涯規劃時,我常常以這個題目演講,所以今天我同樣用這個題
目來分享我個人的經歷。

回想過去我曾經參與過中華電信、中華郵政、台糖公司、中國商銀以及郵票設計等
大大小小的設計實務專案計畫,以及擔任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美術設計協會、國際
設計社團協會等設計推廣活動,以及近年來參與政府文化創意產業設計政策及專案
實務作業,這些對我而言都是人生起起伏伏的過程;雖然我很慶幸曾經應邀參加過
許多國際性的設計展覽、評審、交流等活動,回顧生命歷程的點點滴滴,就是我想
要跟大家分享如何找到做人、做事的方向與方法。

首先我想到自己馬上就要面臨五十歲了,面對「人生半百」這個年齡顯得相當的特
別,回顧過去我大概每隔十年就會面臨一次人生的轉折,因此面對這個步入中年、
半百之齡,再看到各位如此青春年華讓我感觸很深。

我在課堂上常常鼓勵同學多多看書,例如在沈從文的《邊城》這本書裡頭所說到:
「這作品或許只能給大家一點懷古的幽情,或只能帶給大家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
們帶來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帶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特別是今天
在場有許多設計師以及藝術與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希望透過我個人演講的內容,
能夠帶給大家一些勇氣與信心。提起沈從文,在他自傳裡所提到的一段話,其實是
蠻好玩的,他說:「我讀了一本小書:學校;又我讀了一本大書:自然。」他只有
接受小學的教育程度,但是真正影響他的是大自然給他完整人格的教育。這更讓我
想起哈佛大學的校訓:「人無法選擇自然的故鄉,但是可以選擇心靈的故鄉。」所
謂自然的故鄉就是指你的故鄉、血緣、家庭等等與生俱來的環境,這是無法選擇的;
但是心靈故鄉就像你的興趣、志願是可以自主選擇的。所以今天我就採用這樣的架
構來跟大家談談我自己。

我的自然故鄉就是自然與血緣的關係,我是台灣省屏東縣東港鎮人,我出生在姓林
的家庭,這是與生俱來永遠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是我的心靈故鄉是對於藝術與設計
的熱愛,在這方面是我可以自主選擇的。我建議每個人有空或是在徬徨不定的時候
對於「自然的故鄉」與「心靈的故鄉」加以回顧一番,或許會找到支持你向前邁進
的動力。

提起我的故鄉東港,想必現場一定有人看過東港燒王船的民俗祭典。我就是在這個
三年一度燒王船的小鎮長大,這樣的活動過去被認為是迷信的習俗,但是我後來才
慢慢發現這樣的活動對於社區認同、組織運作、作業流程、生態保育等不同面向有
相當大的關聯。東港是全台灣漁獲量僅次於高雄的漁港,每當春夏之交的時候黑鮪
魚這種洄游魚類為了捕食產卵的飛魚,就會從深海浮出海面覓食而讓漁民得以捕捉,
這種魚類為東港帶來很大的商機。我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長大,現在我們在
春夏之間大約四月到六月會看到很多廣告,告訴大家快來吃號稱「海洋黑金:黑鮪
魚」。2003年行政院文建會陳郁秀主委曾經找我為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規劃一些
計畫,當我有機會為我的故鄉作一點貢獻我當然覺得非常高興。當時我邀請了日本
當代著名設計名家,也是JAGDA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現任會長福田繁雄先生來為我
的故鄉東港創作了一件黑鮪魚紀念雕塑。這個構想一經提出時讓許多屏東的鄉親很
不諒解,他們不解為什麼要找個日本人來創作,而不是由屏東在地或台灣藝術家來
創作呢?其實大家只要想想我們推廣生魚片的主要市場是日本,而日本人是定義全
球生魚片標準的權威,好東西要他們說好才有公信力;再者福田繁雄是國際性的設
計師,當他的作品設置在台灣,若以後有人想要觀看他的作品全貌,必須要親自來
到台灣,這就可以提升了屏東縣東港鎮的文化性指標。

在台灣一直有人戲稱我是台灣設計界的過動兒,其實人有很多種,有些人屬於動物
性格,有些人屬於植物性格,而我自認為自己由於是在海邊長大,或許我是屬於很
特殊的海洋性格吧!那種流動不息的海洋特質促使我產生飄泊不定的個性,因此長
久以來我投入台灣與國際設計推廣與交流活動,並且樂此不疲。

哈佛校訓說「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另外,「人
不能選擇自然的故鄉,但是可以選擇心靈的故鄉」沒錯!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屬於自
己心嚮往之的心靈故鄉,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堅持下去才是重點!我很幸運的生長在
屏東東港這個自然的故鄉,又很幸福的選擇藝術與設計作為我心靈的故鄉,但是我
常常在想台灣師範大學究竟有什麼核心的價值?前年我與前代理校長黃生教授、藝
術學院陳瓊花院長共同研擬而提出「師大大師」宣傳口號,這樣的口號究竟想要傳
達出什麼核心價值,並且絕對是放諸台灣各大校院讓人引以為傲。在台灣文學界的
梁實秋教授或是美術領域的溥心畬、黃君璧、廖繼春、李石樵等大師等,都是台灣
師範大學可以大膽放聲「師大大師」的例證;因此我們就以「師大大師」作為今日
師範大學對外訴求的宣傳口號,更希望讓校內師生有所認同,並且找到台灣師範大
學轉型發展的動力。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總會碰到一些有趣的事,很幸運的是我碰上校園民歌年代,我
曾經練習古典吉他十年並且彈唱民歌,對於自己的民族與生活有所反省;更重要的
是在我1978年大三當上美術系學會的會長時,遇上中美斷交的政治狀態,當時身為
學會會長的我除了發動美術系師生與梁秀中老師去新公園省立博物館義賣以外,當
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來台,我與美術系同學前往松山機場丟雞蛋以示抗議,當
時才知道原來雞蛋不僅僅是可以吃而已,也才知道原來群眾集會與示威抗議是被允
許的民主權益。我在大學三年級選讀設計組之後,跟隨美術系王建柱較受到鹿港花
了三年時間做民族設計資源的調查,並且完成出版《鹿港手工藝》,所以今年知道
鹿港龍山寺即將被拆除,對於台灣一級古蹟所面臨存續的問題,我發起台灣藝術界
前往抗議;王建柱老師告訴我們很重要的概念「以民族為本位,以現代為導向,以
生活為重心」,這三句箴言成為我日後從事藝術設計的核心理念。王老師1993年在
杭州過世時,我陪老師的家人前往處理後事時,在杭州虎跑寺裡看到弘一法師的「
志別詩」:「我到為種植,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就是這麼一
首詩讓我愈發堅定教育的重要性。

談到做人做事的方法,我自己所確定的學習方法是:「向書學習、向物學習、向人
學習」,舉例而言王建柱老師在1971年出版的《包浩斯》,本書影響了台灣的設計
教育極為深遠,但是當我實地考察包浩斯三個校址之後,我覺得王老師書中有些圖
片還是有所不足;之後我從1993年王老師過事後發願幫他重新整理編輯,前後花了
十年時間到德國包浩斯校舍現場拍攝圖片,也在相關博物館蒐集設計經典,完善了
王老師原書所不足的資料。因此我常常提醒學生盡量到現場學習,也多次帶領學生
到設計現場進行生活體驗。

我一路走來從師大美術系就讀起,美術研究所成立第一屆我順利考了進來,畢業之
後留校當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以至於當主任,因此可以開玩笑說我是一貫道
(一以貫之)的信徒,因此對於台灣師大有種難以割捨的感情。我大概每十年就會
做一個調整,西班牙有個諺語說:「不要問我多少歲,因為當我多少歲時,那麼就
代表我失去了多少年!」轉眼之間我即將步入五十歲了,我一直認為同樣是人,但
是面對事物卻有三種看待事物的態度,一種是養家活口「職業」所需,一種是滿足
個人成就的「專業」技能,另一種則是不論付出與回饋而奉獻給大眾的「志業」;
我認為不要怕有沒有好的「職位」,只怕你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華裔建築大師
貝聿銘接受美國廣播公司訪問時回答的很妙,他說:「我其實稱不上什麼大師,我
只不過是在適當時間,出現在適當的地方陪歷史走那麼一段路。」在座的各位,請
大家好好的想一想,其實我們都活在歷史的時間與空間,只是每個人是否找到適當
的定位與否,尤其是在台灣師範大學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你我都是處於適當時間
與適當地方的人啊!

2004年經濟部商業司選我作為台灣首度頒發的「商業傑出創意設計獎」,並且出版
一本自傳:「台灣設計的發光體:林磐聳」,我衷心期待台灣的設計能夠持續發光
發熱,這是我的夢想。長久以來我在台灣設計產業所從事的工作包含設計教育、設
計實務、設計推廣三個不同的領域,我認為這三個面向的均衡發展曾能構築完善的
設計產業。

這些年來我不斷在兩岸四地從事設計教育與設計推廣,過去我在台灣承接中華電信、
中華郵政、中華工程、中國商銀、民視、台糖、美吾髮……等企業識別系統,也在
大陸完成頂新國際集團、長城潤滑油、萬通集團、新飛電器……等CI規劃設計案例。
我在1985年出版《CIS企業識別系統》,之後兩岸四地便常常找我參與設計實務與
設計推廣。我常常覺得很幸運地比較早進入這個領域,當這個領域還沒有人做而我
卻勇敢走進去;這就像我在前面所提貝聿銘的話,要在適當時間出現在適當地方啊!
我曾經參與許多CI推廣活動,也很幸運地因此而認識了許多國際的設計名家,例如
1985年我為了編寫《CIS企業識別系統》,當時除了花了六千元台幣購買日本出版
的《DECOMAS》套書之外,還向該書作者也是推動日本CI旗手的中西元男索取資料,
之後我們有許多次共同在亞洲從事CI推廣的合作;因此當他在1993年重新編寫《
New DECOMAS》書中要介紹在亞洲從事CI設計的12位代表名家時,我很幸運地和台
灣設計界前輩廖哲夫老師共同被選列為其中之ㄧ。因為唯一所以就很容易變成第一,
所以在這邊我要誠懇地建議大家儘早發現一個你值得你執著的地方,因為那將會是
未來你可以發揮長才的地方。

另外再舉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明進入不同的領域,從1988年漢城奧運會開始,每屆奧
運會舉辦時我會不辭辛勞盡量前往現場蒐集第一手資料,也不斷地在歷屆的奧運現
場拍攝記錄或訪問參與設計的名家;因為我一直信奉著除了「向書學習」,另外更
要落實「向物學習」與「向人學習」的生活體會。例如我在書上看著1984年洛杉磯
奧運會的視覺形象規劃,當時一直百思不解為何這位設計師要將奧運會弄成這樣繽
紛多彩?終於在我前往洛杉磯去拜訪這位女性設計師Debora Sussman,聽她輕輕
鬆鬆地說我只不過想要把奧運當成一種節慶罷了。其實答案非常簡單,但是當設計
師本人將核心概念講出來時,真有醍醐灌頂的通體舒暢感。由於我個人從過去參觀
奧運或形成奧運形象設計的專業研究,只要持續在單一領域的投入,所以1999年北
京要申辦2008年奧運,在進行視覺形象的策略研討與規劃設計時,他們邀請我前往
北京去分享歷屆奧運的設計經驗。各位想一想為何他們要找個台灣的我呢?在這裡
我想要說一個故事,如果現在我用手拿起水杯三分鐘,可能大家都不會發覺有何異
樣;可是當我用手拿著水杯三小時,大家可能會覺得我有點奇怪;但是如果我也是
用手拿著水杯三天一動不動的話,大家可能會認為我是個瘋子;可是當我同樣拿著
水杯連續三個月卻一動也不動時,有人就會把我送進博物館好好保存起來,而你們
可能就要購買門票錢來參觀我拿水杯了。其實我覺得每一件事都很簡單,關鍵在於
自己有沒有恆心、毅力、決心堅持下去。

所以當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成功之後,我應邀擔任標誌國際徵選的評審委員,也多
次擔任視覺形象設計系統的專家顧問;另外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我也參與了策略
規劃顧問,利用這樣的機會我常常邀請各國大師到臺灣從事設計推廣的工作,如東
京奧運的福田繁雄與永井一正、漢城奧運的趙英濟與金炫、雪黎奧運的Richard
Henderson與Ken Cato等設計師等;同時我在師大美術研究所我們成立了藝術指
導組碩博士班,除了讓學生不斷參與實際經驗,並且有機會和各國設計大師直接互
動交流。

回顧近年來台灣藝術與設計的發展,配合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發展,我除了擔
任多項政府部會政策規劃與專案諮詢之外,並且多次參與大專院校藝術設計系所評
鑑,我個人認為台灣學子們要有更開闊的視野,而並不是只想到台灣師大和台藝大、
北藝大、南藝大等台灣各校競爭,當然面對兩岸四地相關藝術院校的發展,我門必
須要有和世界競爭的企圖。因此台灣師範大學在轉型發展的過程必須要與世界同步
或是找到引領潮流的核心競爭力,我們才能突圍而出;過去師大美術系由劉國松、
陳景容、莊?等人所組成的「五月畫會」,引領台灣美術發展新貌;另外有高山嵐、
簡錫圭、葉英晉等人所組成的「黑白展」,代表了台灣平面設計自主意識與專題創
作的團體;另外1991年我和師大美術系設計組五個同班同學丘永福、高思聖、葉國
松、游明龍所發起舉辦的「Taiwan Image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每年選擇
以台灣觀點的海報創作專題展覽,並且與國際設計界緊密交流,持續多年下來這個
團體已經是台灣設計界最具國際化的組織;所以我個人認為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有
一種很好的傳統,就是勇於擔任意見領袖並且不斷發出自己聲音。

2001年我代表台灣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被選為「ICOGRADA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
理事會財務長,這是由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全國性設計社團所組成的世界性團體,理
事會的九名成員每一季必須在世界不同的洲際城市召開會議出席理監事會,研討國
際平面設計的發展與解決各會員的相關問題,並且參與當地舉辦的區域會議與相關
的研討會;我自己非常地清楚當我參與國際的設計活動,在外國人的眼中我就是台
灣的代表或是個縮影,既然如此我的作品也就是代表台灣,這就與我過去設計的主
題多是以台灣島嶼地圖的造型找到了答案。因此當我們在談藝術與人文的關係,或
是在探討內在理念與外在形式的表現時,其實我是從歷史的背景、生長的環境以及
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對於台灣島嶼地圖的造型及民謠曲調有著深厚的感情;當大家
看著我這兩年來所繪製的作品「我的台灣/看見心靈的故鄉My Homeland」系列作
品,對我而言,我的台灣就是在A4大小的紙張,將每天所面對的植物、物象或是心
情,採用毛筆素描一點一滴的將之記錄下來,那就像是寫日記一樣,將我所看到的
台灣忠實地紀錄,而不知在座的大家是否有看到你的台灣,雖然你有你的台灣,我
有我的台灣,儘管你我的台灣雖然各自有所不同,但是這就是我們所擁有的台灣。

最後我以師大美術系鄭善禧教授以前送給我的一幅字「勤勉惜時」作為結語,我一
直把它懸掛在家中成為我的座右銘,我認為上天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雖然每個
人總是覺得時間永遠不夠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去掌握好時間,我想「勤勉惜時」
這四個字值得大家深思,再次感謝鄭善禧老師所致贈的墨寶與對我的期勉。



轉錄自台灣師大網頁http://www.ntnu.edu.tw/aa/aa5/94.2.1101article.htm
版權屬於原講者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tctcc 的頭像
gtctcc

我的戰鬥人生

gtct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