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聳哥的課 好處就是紀念品很多
這是老師手上的案子




這兩本是台灣與東歐的海報設計交流作品集 賺到了~


本堂課程大綱


課程預定進度


進來研究所第二年 總算上到聳哥的課了
期待很久 可是卻睡過頭
都是昨天上到太晚的關係
回到家都快12點了
早上把鬧鈴按掉
想說賴個10分鐘
結果居然賴了1個多小時
好險最後只晚了幾分鐘進教室
真是不好意思呀~


以下是筆記:



我們從2002年開始
辦理“向大師致敬”的海報設計活動
一方面有感於國人對於設計家的認識有限
當我上大學部設計組的課時
請同學任意舉出五個“設計家”的名字
大家說不出來
卻可以輕易的舉出二十個“藝術家”
純粹藝術似乎一直是主流

教育部已經通過
師大美術系-設計組 將獨立出來
成為“台灣師大視覺設計系”
預計98年開始正式招生
研究所部分 未來將趨向於整併

┌向書學習
├向物學習
└向人學習

向書學習:
經典 要找到最重要的、具代表性的工具書

為什麼紅燈要靜止、綠燈是通行?
在問卷調查中 99人與1人的意見
可能是一樣重要
作研究就是要找出那一個
我們往往習慣於圖像思考
讀書和看書是不一樣的
研究方法 路徑

大學生:老師講課、規定作業、做作業、一起畢業旅行
研究生:老師給方向、自己安排進度完成、不會一起畢業
博士班:獨立研究

所以大陸都很害怕
說為什麼我們的研究所都在研究獨立

設計與一般學術不盡相同
考量市場、商業目的
論文很會寫-實際可不可用?
研究包裝卻沒做過包裝
理論與實務要並重
於是建構產學合作的平台
承攬政府的專案

設計實務經驗-三明治中間那層

向書學習的限制-作者的觀點
“拍攝包浩斯的1號角度”
從其他角度拍
大家就認不出是包浩斯

王建柱所著包浩斯ㄧ書
1971年出版
至1993年逝世
沒去過包浩斯

當中完全沒有提到包浩斯的色彩
因為當時的書都是黑白印刷

跟我1985年出ci那本書時一樣
在藍天藝工隊的閒暇
使用向書學習得來的二手資料

史觀
將片面誤以為是全貌
如果有機會 一定要去看
才會有自己的觀點
尤其是有時間性的
如:奧運會、博覽會

要找到什麼觀點、角度是別人沒有看到的
歷史往往採取對自己有利的角度
史料
隨著中國史料出土愈多 發言權也就愈多
向書學-最經濟
向物學-成本高
向人學-成本最高、機會較少
龜倉雄策
鼓勵和大師聯絡
寫e-mail不花錢
寄100封
有1人回就賺到了
福田繁雄
訂定自己心目中的大山(大師)
登高必自卑 行遠必自邇
建構台灣與國際交流
A~Z 設計師/流派/事件 工具書
學習方法

師資:
台灣師大-30人
台藝大-24人
北藝大-18人
南藝大-14人

學生:
大學部一年60人
四個年級-240人
博士班一年25人
碩士班一年50人
研究生共約200人
在職班研究生約200人
亦即師大美術系所約有640學生
這還不包含設計研究所和藝術史研究所
一個系就具有學院的規模
能量很大

┌技術養成-一般學校設計系
└藝術史/理論/人文素養-師大的優勢
推薦視覺文化課程

師大成立藝術指導組
是衡量定位/差異/資源 下
最適合的一條路

業界/學界都很忙
其實還有很多事能做
設計研究
設計實務
設計推廣

Design of the 20th Century (TASCHEN)

大學開放
教育機會平等-入學容易 畢業時把關
設計教育-專技教師需達1/8
向大師致敬
福田繁雄
永井一正
羅特列克

包浩斯90周年
2009年10月北京icograda大會
主題:信
信息與文化 未來的溝通
多參加國際活動
累積自己的database
主題/傳統-2009.5 韓國成均館大學交流



下課後聳哥不但請大家飽餐一頓
酒足飯飽還去喝咖啡
學的多老師又好
這樣的課實在太夢幻了~
哈哈
不難了解我為什麼會衝著林老大回來念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tctcc 的頭像
    gtctcc

    我的戰鬥人生

    gtct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